心中有“大数”

一位老同志和我聊天,说最近很累。我道:“您退休十多年了,无官一身轻;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有啥可累的?”他说:“头脑累呀!经常上网、看手机,同样一件事,一会儿这样说,一会儿那样说,甚至一日三变,弄得我的脑筋转不过弯来,头都大了,跟着绕来绕去,更别说跟上趟儿了,你说累不累?”

跟朋友们谈及此事,方知道有这样苦恼的不是个别人。其实,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这个人好钻牛角尖儿,听到什么、看到什么,不弄个明白决不罢休。前些年还好,后来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也学会了上网,虽然不怎么出门,可是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有些信息互相矛盾,有的说法前后不一,不少“道理”简直是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这样一来,即使脑筋飞转,牛角尖也多得让我钻不过来了。

不得已,我有些天静下心来,认真地把这种情况和自己的思想梳理了一番,有了点儿心得。

为什么同一件事说法会不一样呢?世界上的事物,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从诸多事例中抽出一些,甚至一个来说,似乎说明了一个道理;可抽出另一些事例来说,又似乎说明了另一个道理。而这两个道理可能不同,甚至互相矛盾。例如,有人说要严格控制体重,超重会引发诸多疾病。对呀,好多病跟肥胖有关呀!又有人说,人稍胖一点儿好,有了病比较经得起折腾,甚至说长寿的人大多偏胖。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这样的事例。如此说来,信谁的呢?有一位哲人说得好,世界是复杂的,一个傻瓜都能找到一千条理由来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事物,也有诸多方面。上学的时候,老师讲过一个事例,事虽简单,可我至今没忘。两个人为一个茶缸的颜色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甲说茶缸是白的,乙说茶缸是花的,甲乙都气呼呼地指责对方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时候来了另一个人,听了他们的争论,笑着把茶缸转了一圈儿,争论的两人目瞪口呆不说话了。原来,茶缸一面是白的,一面画着花。有人可能会说:谁会犯这种低级错误!我想,这个事例说的是一个理儿:生活中我们只看到了事物某一方面的时候少吗?前一段时间,我国的货物出口量大增。有人欢呼:我们的经济一枝独秀;有人忧虑:我们可能被人“薅羊毛”。我以为,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只看到了事情的一面或者某些方面。

一因可能多果,而这些果可能大不相同。同样是一场大雨,对于干旱地区而言,久旱逢甘霖,是莫大的好事;可对于已经洪涝成灾的地区而言,雪上加霜,是大大的坏事。既然这样,就很难简单地评价一场雨的利弊了。当然,这样说也不是无是非。如果干旱面积大,洪涝面积小,那么下雨总体上来说利大于弊,是好事;反之就是坏事了。

如此种种,还能找出好多事物的复杂性,使许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说法得到解释。当然,上述不包括那些完全的胡说八道(这种胡说八道不少)。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怎样才能不累呢?思来想去,我确立了一个观念:任你众说纷纭,我心中有一定之规。这就是说,对于一些大势和大事,我有一个基本看法、基本判断,对于满天飞的种种信息,看看即可,不跟着团团转。我们常说心中有数,我把这些基本判断称为心中有“大数”。

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未来,可能会遇到困难,甚至出现波折,但是,进一步取得较大发展的趋势不会变。有了这个判断,我便对于叫好的声音不以为怪,对于唱衰的说法不以为然。

至于身体状况,我第一相信自己的感觉,自觉没有什么不适就好。第二相信大夫的话,但是医生的建议我都会选择性的采纳。网上关于养生治病的说法无数,说吃这种东西可以预防心脏病,做那个动作可以治疗高血压……我都一笑置之。如果真是那么简单,那还要医院干什么?

若问基本看法、基本判断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就我自己而言,我以为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的立足点、多年的学习、社会经历、观察思索、互相交流、体悟直觉……当然,基本看法、基本判断也可能会错,更不是一成不变的。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发现错了,那就修正。

总之,我认为心中有数比心中无数好。我不愿意跟风,事实证明跟风不但累,还经常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