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生生涯中最后一位老师是KD 先生。“先生”在日语里就是老师的意思。她是一位可敬可爱的日本教授。
在结束留学生活回到故土,转变身份成为社会人后,短短3 年,我遇到了一些未曾设想到的关隘,也算得到了一些早该经历的成长。每每回想已经度过的,那些“自封重要”的人生节点,总想提笔来写点什么,对KD 先生做一个简单的交代。但终究或是陷入对过去的回忆,或是陷入对现状的自省中,难以落笔。好不容易从思绪中挣扎出来,都像是大梦一场,幡然醒悟——还得更好地过好自己的生活,才能真正平稳有序地叙述。所以我接下来说的一些,不过是想了很久,也写了很久的草稿。
和很多看过日本文学影视作品的人一样,我对日本人的心思细腻,行事周到有过一番想象。所以在日本读书的时候,很多次和KD 先生外出调研,看她说话行事,心里没有觉得太过意外,只是偷偷感叹——果然如此。每次老师外出开会或调研,必会带回小礼物。某某老师是喜欢喝酒的,那么当地有名的自产酒给他,他一定会开心收下,说不定还会……接着模仿他的样子憨憨地傻笑。这些果冻都有精美的单独包装,拿回去在小组讨论课的时候,大家可以分着吃,也不会脏手。有几次我在她身边的时候,她还会悄悄地问我,“小王,你们年轻人现在都喜欢什么口味的?”她认真挑选的样子,让我恍惚看到她身上潜藏的少女面影。明明几分钟之前,KD 先生还是在讨论会上严肃质疑发表者的专业学者。
原来人的心性气质只要纯粹自然,每个年龄段的“自己”都会安然地同住在一个身体里。一个人从不会被某个时间段的自己替换,只是变得更加丰富。在日本的几年里,因为专业原因,我和KD 先生去过的调研地不胜枚举。在我兴奋地挑选纪念品时,余光瞥到KD 先生认真的背影,总觉得有股安稳的力量。如今在国内,在快节奏的当下,对抗焦虑的办法和例证,我早在那些时刻,KD 先生的背影中就学到过。
如果说这些温暖的关怀如今看起来就像量产的鸡汤和燕窝,没有什么滋补效用,那KD 先生身上还有着一股侦探一般的洞察力。那种精准的打击,如同脱臼后的正骨之术。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换过一次论文题。那之后的一段时间,每次讨论和汇报进度都并不顺利。助教曾当面半开玩笑地说过“完全不知道你的结论会落到什么方向?你到底想研究什么呢?”我想了想,只能说:“目前就是认真地收集点资料做研究吧。”那时候,KD 老师也温柔地给过我了一刀。“这样也是好的,偏听则暗。你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容易相信别人。与其看了书或者某篇论文就觉得确实是这样按照这个思路下去,不如多看点多收集点资料。就算最后什么结论都没有,没有结论本身也是一个结论了。”她的最后一句,在当时给了我生的希望。研究是可以做下去的,但是必须要怀着一种质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