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任何商品都要经老板亲自用过认可后才能上架卖。
第二,任何一个品类的商品只有两到三个选择,所有SKU(最小存货单元)加在一起只有4000多个,不让用户为了选择而头痛。
第三,任何商品毛利率不超过14%。如果要超过,需要董事会批准,但公司创立以来就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
我们逐条来看,开市客其实就干了两件事:帮用户做精选和克制贪婪。上面提到的三条规则中,第一条和第二条保证了产品有足够的诚意。首先是克制卖所有商品的冲动,有所为,有所不为。当每个品类只能提供两到三个选择时,必然要选择最优秀的产品。而且商品经过老板的亲自试用,给用户把好了关。第三条是克制贪婪,任何商品只赚取微利。事实上,开市客的商品毛利率很长时间保持在7%左右(近年在12%左右)。
这些规矩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在美国,土地、房租、人工都很贵,天天低价的沃尔玛也要做到25%左右的毛利率才能生存下去。开市客毛利率非常低,经营上稍微出点问题就很容易亏损。这个模式经营难度非常大,在20世纪90年代,公司濒临破产,创始人不得不卖掉公司。但是创始人根本就不在乎是不是拥有公司,他在乎的是能不能坚持性价比模型,让开市客实现他的理想。
性价比模型风险很高,但是一旦成功,威力极其强大,因为性价比会赢得用户信任,占据用户心智,让用户闭着眼睛买。今天,开市客早已走出低谷,成为全球零售业的翘楚,目前市值超2000亿美元。“股神”巴菲特尤其欣赏开市客,声称开市客是他到死也不会卖出的股票之一。
性价比是最大诚意
开市客的成功给了我巨大的信心。小米从一开始就敞开心扉和用户交朋友,我们和用户一起做产品,早年甚至极端到把庞杂的渠道和营销费用全部砍掉,直接以成本定价,给用户提供了高性能、高颜值、高性价比的产品。
性价比模型带给小米巨大的成功,但是每当我们遇到低谷,都有声音认为小米的问题出在性价比模型上。
2016年,我们发布了第一款全面屏手机小米MIX,售价仅3499元。当时,我们内部有过讨论,有不少同事都希望给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定到6000元或者8000元以上。我认为这不符合小米坚持的性价比,所以仍然是以成本定价。事后,不少关心小米的朋友都觉得很惋惜,认为我们原本有机会定一个高价,这样小米在高端市场就瞬间立住了。此后,在小米冲击高端之路的过程中,也不乏“米粉”建议我们把定价抬高一点,不要死守性价比不放。
我能理解朋友们的关心,但还是要说,他们错误地理解了性价比。性价比并不是绝对低价,坚持性价比同样可以做高价、做高端。举个例子,Redmi 98英寸智能电视刚上市时定价是19999元,从价格上来说已经非常昂贵,但这依然是极致的性价比,因为当时同样尺寸的巨屏电视均价在15万元左右。
所以,性价比不是讨论绝对价格,更不是低价。性价比讲究的是比较优势,就是同等价格性能最好,同等性能价格最低。
极致的性价比就不再是竞争手段,而是商业修养、严格的自我要求,以此表达对用户的诚意。最有力的佐证,来自我们的5%红线——我们在2018年承诺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如今几年过去了,小米的高端手机已经站稳6000元价位。近年的财报显示,小米的手机均价已有了显着提升,我们的营收和净利润总额都有了大幅增长,但硬件净利润率一直保持在约1%。
对小米模式而言,性价比不是经营问题,而是信仰问题,是对用户长久的承诺,也是对用户最大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