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每个孩子身上都继承了其父母的部分基因,基因决定着人的性状,因此在各个方面,孩子往往与父母很相像。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并不是父母两人性状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所偏向的,那么孩子究竟长得更像爸爸还是妈妈呢?
谁传给孩子的基因更多?
我们知道,大部分基因储存在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人类孩子会分别继承父母的22条常染色体和2条性染色体。照理来说,来自父母双亲的基因数目应该是均等的,但实际上,无论男孩女孩,他们从母亲身上获得的基因都更多一些,因为还有一小部分基因隐藏在细胞质的线粒体中。
精子在与卵细胞融合之前,在漫长的游动过程中就已经将它的细胞质消耗尽了,受精时精子可算是“净身入户”,着床前,受精卵完全依靠卵细胞的细胞质生存。因此,由受精卵长成的孩子,他/她的线粒体基因完全来自母亲。研究表明,线粒体基因的变异与二型糖尿病和帕金森病有关,这些疾病更可能从母亲那里遗传。
除了线粒体基因外,来自母亲的X染色体也比来自父亲的Y染色体体积更大,X染色体包含上千个基因,Y染色体的基因则不足百个。因此,相对男孩,女孩身上来自母亲的基因又要更多一些。X染色体上有一些隐性致病基因而Y染色体上没有相关的抑制基因,所以这类疾病在男孩身上较女孩多发,比如红绿色盲症和血友病等。
基因越多,优势更大?
既然母亲的基因在孩子身上数量更多,是不是说孩子应该更像母亲呢?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孩子的许多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且这些基因通常分布在不同的染色体上。2012年,来自荷兰的一个科研团队做了这样一项研究,他们收集了一万个欧洲人的脸部肖像照并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从中抽象出九个面部特征,然后寻找他们身上和这些特征有关的基因突变。最后,科研人员找到了5个对脸型有显着影响的基因,这些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常染色体上,既可能来自父亲,也可能来自母亲。除了这5个基因外,可能还有数百个基因与相貌相关,环境对相貌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单相貌来说,孩子更像妈妈还是爸爸很难确定。
与这种不确定相比,孩子有一项性状已经确定与爸爸密切相关,那就是性别。我们知道,父亲能产生两种精子,分别含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母亲只产生含X染色体的卵子。如果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结合,生下的孩子就是女性,反之则是男性。因此可以说,母亲产生的卵子无法决定孩子的性别,孩子的性别最终取决于父亲的精子。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科里·盖拉特利曾提出过这样的猜想:男人身上存在着决定产生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精子的基因,他通过数据统计发现了相关现象。盖拉特利收集了北美和欧洲近56万人组成的927个家族的家谱信息,这些家族最远可追溯到1600年前。盖拉特利发现,如果一个男人的兄弟多,他就更容易生男孩,而如果他的姐妹多,他就更容易生女孩,但是在女性中却没有发现相似的规律。这不仅意味着生男生女与男性的关系更大,还代表着该男性生男生女的能力可能是从其父亲处继承来的,更可能的是继承了决定精子类型的基因。
可见,虽然孩子身上父亲的基因比母亲少,但它的作用并不小。
父母抢夺基因控制权
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的数量多少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性状,还因为从父母身上继承的基因并不会全部都发挥作用,它可能会被对方的基因“关闭”。在争夺孩子基因的控制权方面,父母双方可谓是势均力敌。
甲基化是调控基因功能的一种重要“开关”,一个甲基基团与基因的特定碱基结合,占据了该基因与功能酶结合的空间,就能起到抑制或增强该基因表达的作用。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父母就通过甲基化来调控孩子的基因表达,让对方的基因失效,增强自己的基因活性,从而表现出自己的性状。目前,科学家已在人类身上找到了200个以上被父母控制的基因,据推测,这些基因可能占有基因组中全部有效基因的1/10那么多,即在千个以上,我们将它们称为“印记基因”。
印记基因现象最早是在一种蚊子身上发现的。1960年,美国遗传学家海伦·克鲁斯在研究尖眼蕈蚊时发现,它们的2条X染色体中只有来自母系的基因有活性,而来自父系的等位基因始终没有发挥作用,母亲的基因占据优势地位,子代蚊子表现得更像母亲。后来,遗传学家在更多动物的身上发现了类似现象:在小鼠中,是否有尾巴、肋骨的数量是多少(肋骨是否发生融合)等性状完全由母亲决定,不论其父亲是哪种鼠;蜗牛的壳的旋性(左旋/右旋)仅由其母亲决定;马的体型大小也是由母亲决定的,母亲的体型越大,其后代体型越大,等等。
刚开始,科学家们以为出现这种“母系效应”的原因是因为母亲给孩子的基因更多引起的,直到在小鼠身上发现了另一些“父系效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科学家都开始研究印记基因,他们制造了一些嵌合体胚胎:将受精卵中还未与雌原核(精子钻入卵细胞后两者并不会马上融合,卵细胞会再分裂成两个一样的细胞,其中一个与精子融合,另一个被丢弃,与精子融合的称为雌原核)融合的雄原核(改变形态的精子)取出来,将之注入另一个完整的受精卵中,制造一个具有两套父系基因的胚胎;或者反过来,取出雌原核,注入另外一个受精卵中,创造出“超雌”胚胎,然后观察这些胚胎的后续发育。
研究人员发现,“超雌”小鼠表现出体型偏小、大脑容积偏大的特点,而“超雄”小鼠则恰恰相反,它们的体型偏大,脑容量偏小。据此,研究人员认为,雌性和雄性小鼠在控制后代性状的方面优势不同,雌性擅于控制大脑发育,而雄性擅于控制体型。2008年,另一组研究人员用基因测序和核磁共振技术证明了这一点,在小鼠的大脑细胞中,来自母亲的基因更活跃。但在身体的其他部位,父亲的基因似乎更占优势,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有已发现的小鼠的印记基因中,活跃的父系基因是母系基因的1.5倍。
谁的基因更强势?
在不同的动物身上,父亲基因与母亲基因哪个更强势似乎有明确的结论,但在人类中,目前还未发现父母双方的基因哪个更强一些,它们仍在“拉锯”中。有些印记基因只在遗传自母亲时才有活性,另一些印记基因只有遗传自父亲时才有活性,目前发现的两类基因数量大致相等。现在,科学家们仍不知道,人类胎儿中父母双方的优势基因是如何划分的,能确定的只有父系基因对胚胎的主要贡献是加速其发育,而母系基因则是限制胚胎发育速度,两者共同作用才能保障胚胎的正常发育。
看来,孩子更像爸爸还是妈妈,这个问题现在还无法解答,我们能明确知道哪些基因来自父亲或是母亲,但还没搞懂它们是如何起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