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航船载我驶过黄浦江畔

始料未及的相遇是最好的安排

“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里,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这是我在开学典礼上听到的最浪漫且最真挚的说辞,也是校史馆里刻在铜塑上的名言。黄浦江畔的优越地理位置为上海理工大学注入了一丝庄严而神秘的色彩,这所办学文脉源于1906年的百年老校,为近现代工程类行业培养了诸多人才,被誉为“中国制造业黄埔军校”。

我的高考成绩并不理想,起初怀着不满与不甘来到上海理工大学,对周遭的一切抱有无故的偏见,唯独音乐堂令我心驰神往。音乐堂是一座与教学楼相邻的哥特式建筑,一楼是单间琴房,二楼是表演厅,并不对外开放。这栋精致的洋房如避风港,使我“逃避”陌生环境与负面情绪。久而久之,我在“逃避”中收获充实和安宁,逐渐坦然接受高考的结果。转变我心态的,带给我安慰与动力的,正是音乐和时间。

当校园在我心里有了温度,我便觉得她处处可爱。我身处的军工路校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夜晚在宿舍楼顶层的阳台上眺望,目之所及,可以看到东方明珠塔耀眼的灯光。清晨踏上五食堂旁边的望江台,我又可以看到朝阳金色的光束散落在黄浦江的滚滚浪涛中。在这里,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与上海这座城市的交融。

漫步校园里,我看见橙红色系的建筑与葱茏的草木交相呼应,溢满青春活力的色彩。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和复兴路校区现存1906年至1948年间建造的各类建筑物40余幢,拥有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校区风景亮丽,欧式建筑林立,所以受到许多影视剧组的青睐,一度被学生戏称“上海拍戏大学”。比如北欧大草坪附近的小洋房是《觉醒年代》中早稻田大学的取景地,《港囧》 《深夜前的五分钟》等电影及许多青春校园剧也曾来此拍摄。一次次见证着搭好又拆下的影棚后,我心中暗笑,深感自己上了“别人家的大学”。

理工院校孕育文学梦想

若要将我心中的母校拟人化,这位以机械、电气专业见长的理工院校应当是一位冷静而睿智的学者,而文科出身的我在她身上也寻到了饱含人文魅力的浪漫情怀。也许这听起来有些反差,但实事求是地讲,上海理工大学称不上是文科学生的沃土,但于我而言,这里孕育着我的文学梦想。

上海理工大学并未单独设立文学院,由沪江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文史类选修课程。我选修了诗词鉴赏课,认识了沪江学院的王老师。正巧那个学期,王老师首次筹办“沪江杯诗词大赛”,鼓励我们踊跃报名。素来喜欢诗词的我经过紧张上阵的初赛笔试,到从容应对决赛比拼,最终取得二等奖。次年,第二届“沪江杯诗词大赛”如期举办。我毫不犹豫地再度参赛,并取得一等奖,也因此得到王老师的赏识。彼时,她正在策划收集全体上海理工大学学生的文学作品,择优编制成书。她向我约稿时,我既惊喜又忐忑,惊喜是因为我一向热爱写作,很感激王老师给我展示文字的机会;忐忑是因为自己高考后便很少再提笔,害怕作品达不到王老师的预期效果。本着尝试的心态,我投递了关于诗词鉴赏的稿件,很荣幸得到王老师的认可。收到400元稿费和那本蓝色封面的《上海理工大学学生作品集》时,我心中似有一粒火种开始萌芽。

大二这一年,我开始正式向文学杂志投稿,我不再将课余时光全部用于音乐堂,图书馆成了我的新“营地”。借阅书籍,查找资料,静心写作,经历了20余篇稿件石沉大海之后,我终于迎来第一次过稿。如今想来,在看不到希望的三个月漫长时光里,支撑我坚持写作的,是王老师的那句“你有在文学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潜力,去试试吧!”

后来,我发觉能够坚持热爱文学,是难得且值得骄傲的事情,除了图书馆,综合楼的教室里、宿舍的小床上,还有北欧大草坪与操场上,都曾留下过我对着屏幕敲下文字的身影。如今,我加入作家协会,也踏入出版传媒行业,那些最初在母校为梦想发光发热、小心探索的画面便成为我的记忆宝藏。

当年,主修会计专业的我按部就班地考研、结课、答辩、毕业。虽然现在工作方向与会计无关,我依然感谢母校四年来对我的锤炼,她教给我的不仅是管理学与经济学的知识,还让我对自己有更深的认知。我在她柔软的怀抱里自省、尝试、突破,逐渐探明人生方向。

分别不短不长,重逢已是更好的模样

与母校分别后,我踏上了人生的新旅程。我考入上海大学读研,虽然学校依旧在上海,但是从上海大学到上海理工大学需要乘坐两个多小时的地铁。很多时候,我也想回母校看望老师,或是再吃一碗校门口的辣肉面,可是想到漫长的车程,我始终没有跨越这36千米的距离。

研二,我开始实习,巧合的是,公司就在上海理工大学附近的商区。面试那天,对周遭环境的熟悉感舒缓了我紧张的心情。如今,我每日走在熟悉的道路上,偶尔会产生时空错位的奇妙感觉——从前来此是无忧无虑地玩乐,如今则是初入职场的奋斗。某日下班后,我并未匆匆回家,而是决定绕路去看一眼母校。

我坐上59路公交车,那句“下一站:军工路控江路——上海理工大学”熟悉的报站声响起,车窗外久违的景象渐次映入眼帘。挂着“老田烧烤”招牌的烧烤店正热闹营业,熟悉的阿姨站在插满糖葫芦的稻草靶子旁热情叫卖,继而是刻着校名的校门。在这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许多记忆在我脑海中激荡。比如,我曾和室友在这条路上骑行,上海莫测的天气突然晴转暴雨,我们浑身湿透,却一路欢声笑语。

一样是在九月,一样是晴朗的天气。五年前的九月于我而言,是开学季,是我与上海理工大学的相遇;如今的九月于我而言,是求职季,是探索,是播种,是期许。每日,我都会贴近上海理工大学,虽然不在她身边,但是好像能感受到她无声的支持。

“信义勤爱,思学志远”这八字校训,早已被我牢记于心。亲爱的母校,好久不见。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