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打电话诉苦,说她夫家叔叔的女儿在她所在的城市读大学,叔叔叮嘱他们夫妇关照,她便约那女孩有空儿来家吃饭。女孩去了一次,大约是觉得不错,便去上了瘾,每逢双休日便去。去便罢了,还全不懂规矩,吃过饭从不收拾碗,洗过澡就把浴液和洗发水横七竖八地扔在盆里,梳妆台上的化妆品随便用,垃圾袋一次不换,电话狂打……都是小事,可小事多了也闹人。
妹妹终于忍不住,委婉地和她谈了一次,那小姐从此不再登门,只是在亲戚圈里告妹妹的状,说她不容人。“我不拿她当外人才去她家的!”
“她去享受的时候,不把我当外人,怎么我说她的时候,就把我当外人了呢?”妹妹苦笑,又欣慰地叹口气,“好在她已经把我当外人了。”
妹妹的感觉我也有过。
按常理,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不把你当外人。”曾几何时,这样的话常常让我如饮甘露。但现在,活到三十多岁,这句经典让我开始觉得有点儿串味儿。一听见它,我就不由自主地想打激灵。
“不把你当外人。最近手头有点儿困难,房子装修一半了,不能让天花板就那么晾着吧……”这是亲戚,借钱。手头困难还装修什么房子?可我不能说别的,亲戚不拿我当外人呢!
“别人我不好意思张口,你,我就不当外人了,你能不能和某某说说……”这是同学,想给弟弟调工作。这年头,干什么都不是红口白牙,成不成也都是一笔人情债,但不能推辞。同学不拿我当外人……于是,我越来越发现,“不把你当外人”这种原本朴素而亲切的情谊,正在被精明世故的当代人演绎为一种神奇的“武器”,这种“武器”试图以杀人不见血的力量直接闯入你最柔软善良的领地,将你在一分钟之内发展成为他的“自己人”,然后,他便可以将“自己人”应尽的义务顺畅地传达到你的肩上——一个传统的荣誉称号,已经成为一句可怕的开场白,一句施压于人的惯语,一句恶俗的交际辞令。
后来,我又悲痛欲绝地发现,这句话说得最多的居然是我老公。臭袜子满屋飞,玄关处的鞋子从来没放好过,你正和他聊着天,他一歪头已经睡着,更要命的是,他还当众说你的新发型难看,批你的服装搭配驴唇不对马嘴……总之,他所有的粗糙、不雅、顽劣和轻慢,在你面前都暴露无遗。面对我对这一切的微词,他的解释往往就那么一句:“还不是不把你当外人。”
一次,他故伎重演,我终于恼羞成怒,逮住由头便开始发威:“如果不把我当外人就意味着对我的要求熟视无睹,对我的辛苦熟视无睹,对我的心情熟视无睹,对我的自尊熟视无睹,对我的一切熟视无睹,那你就干脆把我当外人好了!”
我还有许多台词呼之欲出:按你的逻辑,我也不想把你当外人了,早餐不熬你爱喝的玉米粥;洗衣不搓你汗渍顽强的衣领,下厨时不做那道令人满身油烟的红烧回锅肉……我不想干的,多着呢,但我止住。因为老公说了一句:“那年你住院,我不是也没拿你当外人吗?”
是的,我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两年前,我生病住院,就是这个黑黝黝的胡子拉碴的男人,他打车带我上医院,从挂号开始,一个科室一个科室地跟着,抽血的时候,他轻转我的头,对我说:“别怕。”手术之后,发生了最难以启齿的便秘,因为没有拆线不能使劲,他把着我如同小孩子,问题解决时欢呼雀跃:“出来了!出来了!”
在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没把我当外人。忽然想,是否也可以这样理解,日常生活里,其实他真的也是没把我当外人?因为我的存在,对他就意味着最宽敞、最松弛、最自在、最真实、最无遮无拦的家。而我对他,也一样。不然不会有这么河东狮吼般的一仗——所谓的不当外人,似乎也应该如此:施时不外,受时也不外。求时不外,助时也不外。给时不外,要时也不外。亲时不外,骂时也不外。
这才是最具意义的“不是外人”,是内人——自己之内,心灵之内的那个人。
能当得起“不是外人”的人,有几个呢?
若有一天,再碰到那些因为一时之需就随随便便把我不当外人的人,我一定要认真地回敬他:“请你把我当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