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大师”泛滥

如今社会上有一种现象,有些人的头衔越来越多,彼此沉醉于互相吹捧、戴廉价高帽,大师漫天飞。

以前叫炊事员,如今称烹饪大师;以前叫裁缝,如今称服装大师;以前做苗木的小女孩,如今叫插花大师。搞个钓鱼比赛,打打桥牌、秀秀旗袍,也都有职务和头衔。更不用说象棋、围棋之类,都已称作国际大师。

一个小小的县城,作家、诗人、研究员,竟有几百个之多,歌唱家、书法家、摄影家,更是见怪不怪。开起会来,专家学者云集,导师泰斗满座,主席台上一大排,比下面的会员还多。更有甚者,因条件便利,竟然多栖发展,墙上镜框挂满证状不算,抽屉里还有一大摞;连幼儿园的家长,也要在微信朋友圈为小朋友拼命拉票、求点赞,争取某项“少年大师”的称号。

针对此类现象,某范姓知名人士坦率表示:现在“帽子”泛滥,大师成了不值钱的玩意儿。画几笔画就是画家,写几个字就是书法家,实在是不够现眼的。就拿书法家来讲,如果他腹内无文,而且连中国古典的哲学、文学、历史典籍国学知识都没有,那仅仅是个写字匠而已。

毋庸讳言,如今职场竞争压力大,为了前途,谁都愿意继续深造。从提高专业水平、取得专业资格等角度来说,有些考级、职称评定确有必要,问题是不能太多太滥,考级成风,鱼龙混杂。

江湖上有句行话叫作“浪得虚名”,京剧《打渔杀家》里,恶霸手下有个教师爷。此人以当狗腿子为生,自称“没两下子,能给人当教师吗?”不料刚被老英雄肖恩抓住手腕子,就立刻大叫:“哎呦喂,我的二大爷。” 这真是刻画得淋漓尽致。

那些阿谀奉承、华而不实的人,本质也是形式主义。抓落实,来不得花拳绣腿,光喊口号、不行动不行,必须落到实处。现实中,有的人习惯用“三分成绩七分说”的虚招,工作刚布置,就开始向上级或媒体,鼓吹自己的经验和成效,生怕别人看不见;有的人习惯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文山会海居高不下;有的人习惯把责任往下推,一级推一级,层层撂挑子,凡此种种,无非就是少了一份诚恳,多了一份虚伪,少了一份担当,多了一份形式。

没有实际本领,再精致的名片,也只是一张白纸;没有实际行动,再响亮的喊声,也只是空谈;没有成果,再动听的高谈阔论,也只能是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务必要彻底铲除,重塑务实之风。

有人说:如今你想损谁,那就喊他一声“大师”吧。“大师”“老板”“美女”以及“大神”“大仙”之类,已逐渐沦为调侃性的称呼。对于形形色色的“虚华头衔,高级职称”,上上下下,有关各方,于人于己,都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追捧。否则会助长不正之风,甚至陷入混沌迷失。

姑且借孔子的话说一句:名不正,则言不顺。必也正名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