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考入清华大学时,学的是西洋文学系,但报考时的第一志愿却是数学系。他的弟子钱文忠曾问过季老:“数学考了多少分?”季老回答说:“很低”。于是,钱文忠查了清华大学的档案,发现百分制的考卷,季先生只考了4分!
在我们外人看来,季先生真是自不量力。
可是那个时代,像季先生这样自不量力的大有人在:朱自清报考北京大学时,数学成绩吃了“鸭蛋”,和他“旗鼓相当”的,还有臧克家和罗家伦。相比之下,钱锺书可算是佼佼者。他报考清华大学时的数学成绩是15分。
然而,正是这些自不量力的人,后来竟然一个个都成为了大学问家。
说到自不量力,我总会想到那些举重运动员。当超过自己体重两倍多的杠铃放在眼皮底下的时候,他们却镇定自若,咬紧牙关,以无畏的胆魄、严谨的技术和强健的体力,硬是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动作,将前人创造的纪录一次次地刷新。有个湖南小将龙清泉,竟然能够举起相当于自己体重三倍重量的杠铃!这种时候,没有点儿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精气神儿,还真的不行。
人从小都有志向,都会明里暗里给自己定个目标。有的人开始时定的目标很低,比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最初当兵的目的就是能离开农村,写作的目的只是一天能三顿吃饺子。也有的人一开始就“取法乎上”,将标准定得很高。有的想当总统,“彼可取而代之”;有的想当科学家,造原子弹;有的想当大将军,有的想当飞行员,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不能批评那些“务实”的低层次者,其实即使是很低的目标,也极难实现。我小时候最想干的职业是当一个杀猪的,因为肯定有肉吃;或者去开拖拉机,因为人家都是用两条腿赶路,拖拉机手坐着就能走路;还有就是去当售货员,什么紧俏商品到了他那里也变得如瓮中捉鳖。可是最后这些事我都只是沾上边。当然,我们更应该佩服那些胸怀大志的人,他们中肯定有些是吹牛皮、夸海口的,但更多的是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并且以一生的努力去践行自己的诺言。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邻村有个人参加高考,一连考了七年,期间不断地有人对他冷嘲热讽,说他不是上大学的料。但这个人就是一门心思要上大学,最后终于修成正果。有“乒乓王后”之称的邓亚萍,手脚粗短,身高也不高,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当初去省队训练,十五天后就被退回。但她却以顽强的拼搏精神,夺得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这种人,条件在他们面前不算什么,困难在他们面前也不算什么。就像跳高运动员一样,面对高得吓人的横杆,他们毫无惧色,勇敢地向着目标冲刺和起跳。当一跃而过时,欢呼声便此起彼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假如那三分“天命”难以改变的话,那么,七分的“人命”不是还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吗?而这“七分”,的确需要自不量力地又打又拼。那个自不量力想当将军的小炮兵拿破仑,最后真的当上了大元帅;那个自不量力想当数学家的店铺小伙计华罗庚,最后真的成了闻名中外的大数学家;那个自不量力想当画家的小木匠齐白石,最后真的成为了艺术巨匠。如果你自不量力地努力了,最后虽然不能说七分全得,但弄个及格应该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