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说苑·复恩》中,有句名言:“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这句话是说:“施与恩德,就不求回报;接受恩德,就一定要报恩。”这句话让我想起《菜根谭》中有句类似的话:“施恩务施与不报之人。”这里说的“不报之人”,不是指不懂得感恩的人,而是没有能力回报你的人。洪应明的意思很明确,施恩是一种无功利的行为,不要指望他人回报。施恩源于孟子所谓恻隐之心,是一种爱的本能。不求回报的施恩,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应该被大力提倡。但是,事情往往有另一面,那些一时看起来无能力回报你的人,也许有一天就有能力了,“一饭千金”的典故就是个明显的例子。韩信微时,漂母给他一顿饭吃,那时他的确拿不出好东西回报。但是当他功成之后,他就找到漂母,酬谢千金。这就是当初种下的善根,此时开花结果了。所以有时候,我们无心的善举,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刘向在《说苑·复恩》中,讲了秦穆公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秦穆公丢失了一匹马,他自己去寻找,结果发现有人把马杀了,正聚在一起吃马肉。依照常情,见此情景,马的主人一定会火冒三丈,追着对方索赔才是,但是秦穆公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这是我的骏马。”大家听了这句话,都惶恐地站了起来,但秦穆公接下来的话,却让大家感到意外。秦穆公说:“我听说吃了马肉后不饮酒,人会死去的。”说完就依照次序给那群人酒喝,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开了。
三年后,晋国攻打秦穆公,把他包围了。三年前吃了马肉的那些人相互商量说:“我们可以献出生命,来回报那个让我们吃马肉喝酒的人。”这群人就帮助秦穆公突围而出。秦穆公依靠这群人的力量,反败为胜,并且将晋惠公俘获。
我想秦穆公在施与那群人马肉和美酒的时候,心中是不会想到有一天这群人会为他排忧解难的,但是秦穆公无心的善举,却得到了那群人有心的回报。我们常常说,吉人自有天相。其实说到底,“天”不会帮助人,“吉人”是自己帮助自己,因为你无心的善,会收获他人有心的回报。
赵盾在常山打猎时,看见桑树下有个人饿得眼睛都睁不开了,赵盾就给这个人肉吃。这个人吃了一半,不吃了,赵盾问他缘由,他说我在外流亡三年了,不知母亲是否还活着,我要把这剩下的肉给母亲吃。赵盾说,你尽管吃吧。吃饱了,我会再给些肉你给母亲带回去。
之后,晋灵公埋伏刀斧手袭击赵盾,却有一个人下死力将这些刀斧手打败,把赵盾救出去。赵盾不知这人是谁,这人说:“我就是当年被你救助的那个在桑树下饿得眼睛都睁不开的人。”
赵盾和秦穆公的例子都在说明,我们的施恩行为,本是无心的,但是正如刘向所言,“受恩者尚必报”。即使他现在没有能力报答你,但他也一定会把你记在心中,等到哪一天他有能力了,他就会及时回报你。当然,作为施恩者,我们不是为了等着有人回报的那一天,我们只是尽我们的善举,做到“无心为善”,这就是施恩的最高境界。
我记得《聊斋志异》首篇《考城隍》中,就有一段文字,耐人寻味:“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为什么有心去做善事,不能得到奖赏呢?因为他在做善事的时候,就事先存追求回报的心思,这善事,就掺杂了功利心在里面,就不纯粹了,所以,即使他做了善事,也不值得奖赏。
“施德贵不德”,这体现出中国古人崇高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在当今时代,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当无心的善举汇流成长江大河,我们每个人,都既是施恩者,也是受惠者,我们这个社会,一定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