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梦边

梦边

小时候讲起或想到“故乡”,非常明确,没有第二个地方是这样子的。(包括儿时玩在一起的同伴,我们熟悉每一条受腐蚀的台阶,我们在那里“办家家”;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街头街尾的角落。)

跟爹妈走亲戚回来,闭着眼睛能摸到自家大门。

上学一路上闭眼闻得到黄丝烟铺,油炸洗沙粑粑,兵工厂,硝牛皮厂。有鼻子耳朵带路,就晓得走到哪里了。

如果不想想当年身边的那些地方,长大在外,晚上睡不着。回忆脚板走过的城,城城不一样。山里是山里,海边是海边,一片片村子,一座座小城,一眼望不到边的中城、大城,各有各的特别样子。听同学和朋友夸自己家乡好处的时候,都为他们高兴,骄傲。

各人有各人的故乡,各人有各人甜蜜的回忆,那些小生活、小角落,永远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故乡”!

天下故乡各不相同!

我们的情感自小由那里萌发,很坚实,很顽固。

自由的三个含义

人的行为自由来自三个层面:财务自由、职业自由和心灵自由。

对这三种自由,有人做了这样的形容:走进豪华奢侈的餐厅,点菜不用看价格,想点什么就点什么,叫作财务自由。

想打球就打球,想不打球就不打球,叫作职业自由。对没钱的人而言,打高尔夫是件奢侈的事情,而对于有钱人,尤其是在生意场上混的老板、职业经理人之类,“想不打球就不打球”才是奢侈呢。他们打高尔夫球,或者是为了陪客户,或者是为了陪官员,打球既是应酬也是工作,打还是不打根本由不得自己。

而心灵自由,这个看起来宽泛而且深奥的概念被周国平用一句极为朴素的话概括了,那就是“真实地活着,做你喜欢的事情”。

可能性的世界

人们通常比较害怕衰老和死亡,但对阅读真正致命的却是绝望,特别是绝望并不只长一种样子,也不是一辈子只终结性地造访你一次。它时时来,化装成各种样子,而且轻重深浅程度不一。

当然,大多数时候它并不碍事,它只是某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不满和荒凉感受,寥落之心会跟晨雾一般,只暂时迷蒙了我们读书的眼睛,很快自会烟消云散,像没发生过一样。

但有时它还真的是暴烈袭来,而且还长驻心中不去,凝固成某种走到世界尽头的疲惫之感。其实不是书铺开的路径终止于斯,而是你自己不想走下去,觉得没意思,或没意义了,尤其在外头的世界持续变坏时最容易到达这个临界点。

能够持续阅读的人,心中总得有某种东西存留,非有不可。阅读的人对这个世界有着尚未消失的好奇和想象。可能性,而非答案,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

印钞能阻止经济衰退吗

某些时候,为了抑制经济衰退,政府会多印钱,这一招有时还挺管用。

其实,美国政府曾讨论一个主意:是否造一枚特殊的硬币,面值1 万亿美元,以彻底了结所有的债务。可是,可能导致一个国家经济衰退的原因并不在于钱少,而在于人们不肯花钱。当大家对将来的日子感到忧虑时,便不敢花钱,而是将钱存起来。如果同一时间大家都这样干,企业销售出去的产品就会大幅减少,付给工人的工资也会相应减少。工人们用于消费的钱只会更少,如此一来,经济衰退就会发生。所以,多印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它不能让人们对未来放心。

只有在人们重拾信心、开始多花钱的时候,经济衰退才会结束,一切才能重回正轨。

一刻

父亲节的那个早晨,我和儿子蹲在老家屋后的水渠边看蚂蚁。麦收时节的燥热空气笼罩大地。蚂蚁落在水里挣扎,我们以上帝视角漠然看着它走向最终结局。偶尔有一丝风吹来宁静的气息。儿子忽然抬起头对我说:“还是农村好,我要回农村。”我下意识地玩“梗”:“为什么,因为城市套路深吗?”他摇摇头:“农村的生活太轻松了。”我知道,他这是对农村生活的严重误读,充满了刻板印象和偏见。农村并不是桃花源,相反,有着比蚂蚁入水更痛苦的挣扎,有着比上帝视角下更残酷的故事。要知道,“内卷”最早就是从农村的故事里提炼出来的。可我并没有反驳他,而是希望那一刻的无所忧虑能成为他人生中一次琐碎且自由的记忆。正如我总也能记得,夏日微风,院口梧桐树影浓;知了齐鸣,仰卧少年读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