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性读者讲,老公每次病到扛不住时,就退行到三岁,把肉体和灵魂都交给她,水和药都得准备好。她偶尔忙忘了,老公就漏吃药,说他他还振振有词:
“我不知道哦,我把自己完全交给你了。”
真是好气又好笑。看到老婆忙里忙外,老公继续撒娇:“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
她答:“这就是婚姻的意义。”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都能领会到这是一段不含期待和绑架,全然放松和信任的交流,非常暖心。
把自己无条件交付给对方,相当于“我把命交给你了”。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把命交给对方,这不是依赖型人格吗?谁敢在自己手上握着一条人命?
的确,在亲密关系当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
如果一方在心理上比较依赖,还活在婴儿需要被哺乳的时期,就会经常有意无意地使用抱怨的方式,向另一半传达诸如此类的信息:
我活得不好你应该负责,或者你明明能满足我但就是不去做等。
婴儿把命交给养育者,是因为没有选择;如果成年人延续婴儿般的依赖,更多时候做不到自我满足,那么关系中的双方都会很累,也让两个人都处在不自由的状态。
对成年人来说,致命的东西不是吃喝拉撒活下去,而是害怕面对自己所谓的不堪、缺点、脆弱、阴暗面等自我无法接纳的部分。
如果交出连自己都看不下去的东西,就真的是要了自己的命。
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动人之处也往往令我们意想不到:当你勇敢交出最深的恐惧,却能收获更深的亲密。
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对自己不满或者自我批判的东西;当关系中的一方能够袒露脆弱,会让另一方觉得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也不会被攻击,同时相当于接纳了彼此阴影的部分。
关系中的安全感就是这么来的。
信任,不是一方敦促另一方做得更好的假词,而是两个人相互涵容内在的脆弱和恐惧。一旦有了如此“过命”的交情,关系将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度。
在对方面前,我怎样真实表现优缺点都不是问题,正意味着我可以对自己完全负责,这是健康人格的绝对标志。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说:“人生路上一定会发现如果没有坦诚相见,就无法解决的事情。我甚至觉得有多次和他人坦诚相见的经验,才形成了我这个人。”
一起来听听他的故事。
《生活手贴》是日本一家经营多年的实力杂志,在发行量急剧下滑时,发行人横山泰子女士找到了松浦先生,极力说服他出任总编。
松浦先生对这份邀请的疑惑大于喜悦。他虽然写作,也做过编辑,但对编辑杂志毫无经验;也不懂团队合作,多年来单打独斗惯了。
他实在无法想象自己空降到一个团队中对大家说“我是总编辑”,然后一切否极泰来,顺理成章。
对横山女士的决定,他百思不得其解,但凡她事先做过一些调查,就能知道很多松浦先生并不适合做总编辑的因素。
他很快明白了横山女士使用的是直觉。它不是头脑的产物,头脑会阻止我们把自己认为不好的东西示人。
直觉或感觉这类词,总有些抽象。武志红老师曾经下过定义:那是一种证明,证明你拿出了真实的自己,在与一个事物真实触碰。
真实就包括我们身上的优缺点。只有逾越两者之间的分界线,才有心灵和心灵互相感应的机会。
横山女士肩负着董事会的利益和读者期待的双重压力,她的果断让松浦先生感受到了斗志,就在一刹那,松浦决定与其坦诚相见,担任《生活手贴》的总编。
人在没有顾虑时,就可以全力以赴。
回到亲密关系,很多人正是因为“致命的顾虑”而把关系搞得一团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