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亲密关系,都是过命的交情(2)

比如两个人在一起,一方总是挑剔另一方哪里做得不好,想办法证明对方不行,其中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掩饰对自身“缺点”的恐惧。

通过指责别人,就可以忘了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就变成互相伤害,又为了向某些现实妥协,不得不戴着面具隐忍下去。

这样的关系可以维系一辈子,但是因为缺乏深度,不是煎熬,就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人问:我害怕进入亲密关系怎么办?

我给出一种解释:那你可能是害怕看见自己真实的“阴影”部分,对这些部分,首先是自己不敢面对,然后是怕进入关系之后被对方看到,最后你也不希望看见对方有他自己的阴影。

所以有的人只能恋爱,却止步于婚姻。在阴影暴露之前可以随时跑掉,但结婚就不同了,需要每个人具备长期与对方坦诚相见的勇气。

我们怎样才能敢于面对自己认为不好的部分,与对方坦诚相见呢?

我想首先要知道它们的来源。

一方面,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说明还活在更多的自恋当中。

每个人终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保有或试图恢复原始的婴儿般的全能自恋。

婴儿幻想自己是完美的,不能是脆弱的;而成熟的成年人,经历了现实的打磨,承认自己的缺点和局限,越来越能够放弃不切实际的对完美的追求。

不是不完美不配活,而是不完美才真实。真实的力量,无法阻挡。

另一方面,取决于我们的攻击性在关系中是如何被处理的。

举个例子。家庭当中有两个孩子,哥哥和妹妹。有一天哥哥因为抢了妹妹的玩具,被妹妹用拳头狠狠地回击了。爸爸站在妹妹一边,说哥哥活该。

哥哥伤心欲绝,跑到妈妈那里哭诉。妈妈问清缘由,安慰了哥哥。隔了一会儿,哥哥突然在妈妈怀里抬起头说:“妈妈,我想弄死妹妹和爸爸。”

妈妈说:“孩子,实不相瞒,在你爸爸和妹妹把妈妈气到不行的时候,妈妈也想弄死他们。”

哥哥愣了:“什么?你也想弄死他们?”

妈妈确认:“是的,就像你现在对他们生气一样。但是,更多时候爸爸和妹妹是爱妈妈的,所以妈妈并不会真的去伤害他们。”

没过一会儿,两个孩子和好如初,欢欢笑笑。

攻击性是人的活力,是真实的。这位有智慧的妈妈,并没有感到惊慌失措,骂孩子大逆不道,而是给予了温柔的承接和转化。

回忆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多少次真实的自我展现被父母按下,多少真实的情绪不被接纳,甚至打压。

长此以往,就会变成孩子内心对自己的否定和厌恶,日后也不敢在亲密关系中真情流露。

这真的会让一个人在心理上过得十分辛苦,也会视为不敢交出去的“命”。

彼此坦诚相见,就像甜面包里的盐,放盐的目的不是吃出咸味,而是盐在其中起到了支撑面筋的作用。

伴侣之间能够“过命”,就能拥有无可取代的亲密。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关系太过理想化、不现实,当然我也承认这一点。人本来就是复杂的,也并不是每一对亲密关系都具备走向深度的条件和能力。

如果做不到,保持现状就好。

只是我们要知道,很多时候不敢在关系中交付,是因为我们还活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