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是还没收到礼物,就开始想着怎么回礼。
前段时间,朋友送了我妈一件衣服,是她参加表妹婚礼时她大姨帮她挑的“娘家服”,款式略显夸张,还是大红色,属于一生只穿一次系列。
她知道我妈在合唱团,偶尔会穿特别鲜艳的衣服参加演出。没看到衣服之前,我计划随便买点儿东西回赠朋友,表示感谢,收到衣服后发现竟是真丝面料,价格绝对不菲,我突然有点儿惴惴不安了。
随便买点儿啥好像行不通了,到底买什么显得不是很刻意又配得上朋友送来的衣服呢?思来想去的我竟然失眠了。
乍一听像是我不正常,但我的确是收礼必回、有人请吃饭必回请的人,否则总觉得亏欠对方,仿佛处在跷跷板较高的那一端,无法回归平衡。
一直以为只有我这样,后来才发现病友一大堆,我们共同的病状是:“收到礼物会不安”“不回礼会难受,觉得欠人情”。
只有回了礼,才能回归内心的平静。心理学上有个词儿叫“清白感”,对我们来说,不回礼便无法拥有“清白感”,不但有压力,甚至会焦虑。
我儿时,老家有个邻居,就是不回礼会难受的典型。
晚辈过年过节去看望她,会带伴手礼,她一定要回礼,如果对方不要,那么就热闹了,她能和人拉扯半条街,最夸张的一次拉扯了一里路,直到对方收下为止。那位邻居当时都七十多岁了,个子不高,身体瘦弱,真不知道哪里来的力气和人拉扯那么久。
彼时电视剧《聊斋》正上映,我曾怀疑邻居担心总收人礼物不还会像田七郎一样拿命去还。多年后发现,我虽然不会和人拉扯半条街,内心深处却有着与之相同的信念:来而不往非礼也,不能只接受不付出。
有人曾在知乎发帖求助,说宿舍有同学很慷慨,喜欢和大家分享零食,他收了几次不好意思,便也买零食给同学分享,结果他得到了更多的零食,然而事实是,他不爱吃零食,而且本身经济也不是很宽裕……他问大家该怎么办,有人回复,直接说自己不吃零食就好;还有人回复,当无法回馈物质时,可以付出行动,比方帮对方带个饭、打个水。
的确,示好的方式很多,不见得是他花五块请你吃个雪糕,你再花七块给他买包薯片。
很多时候我们付出其实是不图回报的,比方,送朋友一束花,是希望她收到花会开心,并没有设想自己会收到什么样的回礼。而朋友对我们好,也是觉得我们值得。所以,学会接纳别人的善意,大方说谢谢就好。
更不要提,一些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很难有机会“还回去”。比方,多年前我忘了带零钱和公交卡,有人随手帮我刷了一下公交卡。
德国心理学家海灵格曾经说,人们在必须接受那些自己无法回报的东西时,表达诚恳的感激之情,是平衡付出和接受的另一种方法。
还有一种方法是把它传递出去。遇到没带公交卡的人,你可以帮他刷一下;收到朋友馈赠的衣服不安,可以把自己小孩儿穿小的衣服赠送给有需要的人;孩子不再看的绘本,也可以无偿捐赠。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将爱传递出去,方是对馈赠者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