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结构

儿子喜获龙凤宝宝,我当了爷爷,期盼的“六口之家”终成现实,但儿子第一时间发朋友圈,宣布他们升级为“四口之家”!这让我顿感失落,这说明,我和妻子被排除在外了。

记得他少年时,我说,时间就此打住多好,你爷爷奶奶总是六十几岁,精神矍铄,我总是意气风发的中年(四十岁,也可说是青年),你总是健康无忧的少年。时光不进不退,身体无病无灾,这样的家庭结构,多好!不料儿子断然否决,他说:“那不行,我不能总当孙子!”

初为人父,乃是人生的大喜事,“四口之家”,更是命运赐福。所以,尽管他口中的“四口之家”让我稍有不适,也由衷替他高兴。当年,我娶妻、生子,不也以拥有了“三口之家”沾沾自喜吗?亲情也迅疾移向小家庭和孩子。我的父母,也有过不适吧——不是添丁进口了吗,怎么这个家,又只有我们两个老人了?

如今,我重蹈父母旧辙。但也明白,这在情理之中。况且,“六口之家”原本是个伪命题,父母健在,四世同堂,我们应是“八口之家”才对。只不过,这种人口累加的算法,从我开始就变了,如今能怨儿子坏了规矩吗?

将这种失落说给朋友。朋友说这好办啊,你们夫妻以后多去陪老人,不又是“四口之家”了吗?何必去跟孩子们凑热闹呢?又说,无论几口之家,亲情都没变,变的只是家庭的结构——

过去多是大家庭,几代人一起生活,只要老人健在,就不能分家。没有哪对小夫妻会自称“三口之家”,即便有想法,也不宜、不敢宣扬。那样的家庭,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现代家庭受政策、观念、就业、地域影响,体量小且分散,一个新的“三口之家”破壳,旧的“三口之家”可不就成了一个空蛋壳?每诞生一个小家庭,就会有一对老人重回二人世界。在大家庭里,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亲情靠伦理、规矩维护,如今的小家庭,敬老爱幼则尤显珍贵,亲情更贴近天然,是“形散而神不散”。

闻言释然。可不嘛,我家现在有八口人了,却生活在三个地方,已很难从形式上“统一”成一个大家庭,但亲情是凝聚在一起的,甚至相互之间吸引力更强了。所谓的几口之家,已无实质意义。爱小家便是爱大家,尤其做长辈的更愿意看到。记得母亲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好了,比什么都好。”而这句话,我也对儿子说过许多遍了。

他有了自己的孩子,好比他精心耕作的一块土壤,拱出了小苗苗。难怪他会宣称升级为“四口之家”。而我们夫妻,已不在那片土壤上,倒是成了土壤上空的空气,拉开了距离,却提供着他们需要的氧气。如此推论,我的父母呢,便是更高远处的太阳,以阳光的形式播洒着亲情。

阳光、空气、土壤,是一种新型的亲情结构,家不是变小了,而是成为了一个更广阔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