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兵戎相对,争相称霸。乱世谋略多,思想上也百家争鸣,以至说客、谋士纵横天下,人才一时如过江之鲫。而这些人才大多有个共同点:口若悬河,能舌战群臣。
孔子口才也不错,但反对征战,主张治国应行“仁政”。他不喜欢太会讲场面话、阿谀奉承的人,曾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认为以虚伪态度整天说讨好的话,一点都不诚恳,这种人没什么仁心。我们应该发自内心,说适宜的话。
然而口才好跟逢迎谄媚是不同的。众所周知,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更分:德行、文学、政事、言语四科十哲,其中宰予、子贡乃言语科的代表。宰予就是白天打瞌睡,被孔子批评“朽木不可雕也”那一位,但他说话逻辑清楚、言词典雅,且擅长外交辞令。
子贡姓名端木赐,孔子称他“瑚琏之器”,天资聪颖、性格坚定,且有才干、善于经商,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子贡言语灵活,长于说服与评论,外交上曾以口才牵动五国之政,解救鲁国危难。
由上可见,说话技巧很重要,在那个时代尤其“吃香”。那么,没有口才怎么办?
“你的学生仲弓,嘴真是拙!”“那就是仲弓,不只贫贱,他爹还是个大窃贼!有那样的爹,孩子能好到哪里去?”
这些耳语、厥词,是冉雍的日常。冉雍,字仲弓,孔门四科是孔子亲自认证的,以德行居首,而冉雍是德行科的第四位成员;他还有着名的贤哲亲戚:冉求和冉伯牛。尽管如此,很多人还是用父亲行为不良来攻击他,加上出身贫贱,令他难免自卑。
孔子少不了对爱徒心理辅导,还用“犁牛之子,骍且角”形容他为头角端正的小牛,也就是“歹竹也能出好笋”的意思。况且父亲的行为,怎能算在儿子头上呢?于是在老师谆谆教诲和鼓励下,冉雍强化了自信心。
冉仲弓敬师爱学,谨记孔子教诲,养成存敬恕、重修身的敦厚宽宏个性,每每深思熟虑后,才会发言。不少人认为“雍也,仁而不佞”,说冉雍有仁德,口才却不好,是个大缺憾。孔子深不以为然,反驳说:“口才太好、伶牙俐齿的人,往往与人争辩,让他人讨厌。”所以听到“不佞”竟是冉雍的“不足”,孔子当然为他辩护。
冉雍铭记在心,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后,担任鲁国季孙氏总管时,为政“居敬行简”,主张“以德化民”,对百姓有很大的贡献。孔子早早就对他有“雍也可使南面”的赞誉,称其可以当官、称王,这可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最高评价!
所以,口才不好又怎样?冉雍深得老师欣赏,成为孔门甚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子也十分推崇,把冉雍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品德,绝对比口才珍贵,焉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