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照在《芜城赋》里写:“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篷自振,惊沙坐飞。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霜,在这里是寒气凌凌,是怒吼的风,是荒凉,是“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彻骨的冷。这是自然环境里的霜。
生活中,也会有霜。脸若冰霜,心上有霜意。这是形象化的霜,说的是人的情绪和态度。不管是他人脸上或心上的霜,还是自己脸上或心上的霜,都是自然环境里那棱棱霜气的映现,它们有着一样的寒凉质地。
谁都不愿遇见这样的霜,谁都不愿脸上或心上寒凉的霜出现,可常常不由自主地就出现了脸若冰霜的情形,不自觉地就给他人带来了严寒之气。也常常遇到一些不顺意的事,陷入了悲观的泥淖,自己先给心里撒了一层又一层霜,让寒意遮住了阳光。
霜从根源来说,其实只是大自然的一种天气现象。科学地解释,是指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而降温,在地面或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节气里有霜降,而“霜”不是从天上降下来,是地面的水气遇到寒冷天气凝结成的。
“草木摇落露为霜。”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与节气息息相关的是数千年来的农事。所以,与霜最密切的是土地,而与土地最密切的是农人。
“霜降见到霜,明年粮满仓。”不认字的老农也知晓这农谚里的字字黄金。这是一代代农人,我们智慧的祖先用时间积累出来的珍贵经验。霜降时节,若没有打霜,则是夜晚空气中的小水珠没有形成霜落下来。这意味着近期气温比较高,预示着初冬甚至整个冬季,气温比同期偏高,在农业上,人们称之为“暖冬”。
暖冬既冻不死病虫害,又会导致来年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倒春寒的几率大大增加,必然会影响明年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还有一句谚语说“霜降见到霜,明年烂陈仓”。这句农谚说的是霜降的时候见到了霜,意味着气候调和,该冷时冷了起来。那么到了来年,农作物茂盛,丰收在望。而这时粮仓里的陈粮还没有吃完,新粮就下来了。这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两句农谚乍一看有些矛盾,其实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我们的土地也像一首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霜降之后,豺狼等动物开始为过冬储备食物,温度降低,草木凋零,冬眠的蜇虫全部钻到地下,准备在洞穴中过冬。人间自霜降起,便是凋落,是低俯,是冷彻,是冰冻,也是归隐,也是收藏。辽阔的大地,显得苍凉、孤寂,而在这苍苍茫茫里,更多的是让人敬畏的沉稳和厚重。在那广博的静气中,是优雅和从容。
从琐碎处说,和我们的生活最近的便是经了霜打的菜蔬,吃起来味美,有一种淡淡的甘甜。尤其是白菜,整个冬季,可谓餐桌上的霸主,清炒,慢炖,什么吃法都好。
年轻时,很不喜欢“霜”这个字,一是冷,再是落在人的脸上和心上,也都和冷相关。年岁渐长,四十而不惑,慢慢明白,霜的冷不过是表面的,它更像一个人经历了万水千山后的明白晓畅,看问题不会只有一个角度,而是全面地观察思索。
王维的《清如玉壶冰》中写:“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霜气,不是寒凉,不是老朽,不是沧桑,不是孤凄,而是像白雪皑皑一样的洁白、明净、清澈。活得有霜气,是一个人可贵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