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书贼>人在低谷,唯读书可以救赎

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有一部作品,占据榜单超过10年,先后被译成40多种语言,感动了无数人。

这个故事,与一个叫莉赛尔的“偷书贼”有关。《纽约时报》这样评论:“这个故事将改变你的生命。莉赛尔展现出一种无可置疑的人性希望,在战火、贫困、残酷的环境中可以依赖的希望。”这份希望,是读书带来的,是能让我们身处低谷,仰望星空的希望。

读书,是生活的避难所

1939年冬天,一辆开往慕尼黑的火车正在疾驰,车里装满了面黄肌瘦、身着破衣烂衫的穷人。一个6岁的小男孩无声无息病死在车上,第一个发现他的,是他9岁的姐姐莉赛尔。

莉赛尔一边叫醒母亲,一边使劲摇晃着弟弟,可是无论怎样哭喊,弟弟都没能醒过来。火车临时停靠在一个无名小镇,她们带着弟弟的尸体下车,找了一个墓地草草将其安葬。

葬礼上,莉赛尔悲痛得几乎失去知觉。母亲使尽力气,才把她拖离墓地。在慌乱之中,她看到地上有本书,就偷偷将它捡起来藏在怀里,好让自己能想起弟弟葬在这里。

母女俩重新乘坐火车前往慕尼黑。火车到站时,她们已经花光了所有路费,两人饿得皮包骨,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让莉赛尔吃饱饭读上书,母亲狠心将她塞给了远郊一户人家收养,然后头也不回地走了。

收养莉赛尔的是一对没有孩子的夫妇,养父汉斯是个粉刷匠,养母罗莎靠替人洗衣养家。他们把莉赛尔当亲女儿看待,还安排她去上学。

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莉赛尔,十分想念弟弟和妈妈,每天都会做噩梦。半夜惊醒时,她就偷偷拿出墓地里捡的那本书一遍遍抚摸。她不懂里面讲什么,但这样能抚慰她对弟弟和妈妈的思念。

有一天,养父汉斯发现了她的秘密。他轻轻读出书名《掘墓人手册》,惊讶地发现这并不是儿童读物。当莉赛尔告诉他书的来历后,他微笑地对莉赛尔说:“以后我们一起读这个。”

在汉斯的陪伴下,莉赛尔渐渐学会了认字,并用阅读搭建起了自己的小世界。那是一个远离痛苦现实和纷乱环境的地方,那里没有战争,没有亲人的离开,没有同学的嘲笑……

阅读,唤醒灵魂的一道光

书籍打开了莉赛尔的新世界,但现实世界远没有书中那么美好。

莉赛尔所处的时代,正是法西斯专政时期。各地频频清洗知识分子,上演焚书运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得到一本书十分不易。开启阅读之路的莉赛尔,对书籍的渴望越来越深,可是她的手里,根本没有几本可读之书。

有一天,小镇广场上又开始焚烧书籍,她乘人不备,从堆积如山的灰烬中迅速捡起一本书,紧紧将其贴在胸口。这是莉赛尔第一次“偷”书。尽管书的余温灼伤了她的皮肤,但她心中满是兴奋,得到了书,就仿佛得到了全世界。

这一切,被镇长夫人看在了眼里。几天后,莉赛尔随养母来镇长家送洗好的衣服。镇长夫人故意将莉赛尔引进书房,那里居然有成排的书架和满满的藏书。更令她想不到的是,镇长夫人默许她每次送衣服过来时,都可以在这里读一会儿书。

这成了莉赛尔最幸福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