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现在,徐帆每接到一个全新的角色,仍会被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她需要突破,需要让观众抛开她过往固有的银幕形象。
参透一个人犹如剥洋葱,但对徐帆而言,实在太过容易。“我的生活里就这么点儿事,跑菜市场、做妈妈,你要我跟你说多深,真没有。”在她看来表演够踏实就好,至于结果如何,能获得什么,她都不在意。从影多年,她的演技早已被努力和成果所佐证,但遵循的原则始终不变,和这个圈子永远保持着距离。毕竟她说,若不是有戏要拍,想都不想演戏的事。
如今,能让徐帆沉迷在意的只有跑菜市场、照顾家人、过好日子。
出演孟明玮,拍着拍着,就开始厌烦自己了
“春节期间播出的国产剧又火了一个妈……”
解构热播剧《烟火人家》中孟明玮(徐帆饰)和李衣锦(马思纯饰)的母女关系,导演林妍用了几个词——刺激、凛冽、血淋淋——孟明玮控制欲极强,她希望女儿的每一步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私自翻女儿包、擅自安排女儿相亲只是常规手段。她会二话不说,背着女儿帮她辞职,打电话给女儿前男友,让两人不要藕断丝连……这位只会自以为是,以望女成凤满足人生价值的母亲,从未问过女儿想不想。在孟明玮打压式的教育方式和事无巨细的干预下,李衣锦被逼到抓狂,崩溃求饶:“是我没有良心,做你的女儿给你丢脸了,对不起,妈,你放过我吧。”涉及这对母女的剧情时,弹幕上多是“吓死我了”“我妈也这样”“我经历过这些”……
对于这样一个令人窒息的角色,饰演者徐帆也难以接受。她说,拍着拍着都开始厌烦自己了,“怎么这么不讲道理,我都恨不得踹死自己(大笑)”。不过,吐槽归吐槽,她认为这个角色符合自己这个年龄段的所思所想,她也希望用表演来表达一些东西,“年轻一代需要‘向上的生活,老一代希望稳定、扎实。这是有差别的,也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
但对徐帆而言,饰演孟明玮是次不小的挑战。尽管母亲这类角色她经常打交道,可每个角色、每个剧本、每个故事展现的形式都不同。完成《烟火人家》的表演,她需要将一切归零,没有参照、没有比较,就是全新的徐帆去成为角色。“我看了剧本后觉得自己有必要尝试,这种尝试不会因为我演过很多次母亲就轻车熟路,我也有焦虑和担心。”她坦言,即便是如今,每接到一个全新的角色,仍会被焦虑的情绪笼罩着,她需要突破,需要让观众抛开她过往固有的银幕形象,“我并不是担心演出来的东西大家不认可。因为有时候观众认可了,对于我来说是’反效果,这个角色成功了,就面临着‘下一个角色我该怎么办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演员都不希望将自己100%地掌控,“100个妈妈就有100种模样,角色与角色间只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同,我愿意去找到那一点点不同,这对于演员来说是乐趣。”去探索的过程,才最有意思。“如果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了已知的,就成了流水线、公式化的表演,我绝不允许自己成为表演模具,我想找到属于徐帆的可能性。”她这样复盘接演《烟火人家》时的心理历程。在这个角色面前,徐帆始终没有十足的把握。
可遇不可求的角色,带入生活的体悟,才更具说服力
在《烟火人家》之前,徐帆已经17年没有过连续60天的拍摄工作了。对于一个专注于生活,爱跑菜市场和需要照顾家人的女性来说,一部电视剧(几百场戏)拍下来,确实不习惯。
但一切也都因为剧本给她的创作冲动,变得不重要了,“剧本好,演员班子搭得好,合作的对手演员都齐心,有来有往的、各自能接住对方的表演,这让我觉得(拍戏)不是一个费劲儿的事。相反,演起来会觉得轻松,是释放的,不是强努。”徐帆想了想说,《烟火人家》对其而言是可遇不可求的,“再加上同样身为母亲,我把对孩子的理解,对于做母亲的理解……将生活中不断更新的观念带进角色。我相信现在的表演是更有力量、更具说服力的。”
而孟明玮,也是徐帆在2012年的《青春四十》后再一次在电视剧中出演的重要角色。“电视剧讲究的是细节,若是没有细节,就没办法维持它的长度,对演员来说要判断好一集的点在哪里,这是舞台给我的锻炼。你能用几个细节’提起观众,再‘放了观众。每一集都抓人,观众才会追着不放。”
徐帆说,演员在电视剧的表演上一定要控制好节奏,让观众即使在嘈杂的情况下也能看下去,“这是演员的能力,指望剪辑或后期调整,是兜不住的。”
表演需要天赋,但更多来自角色的历练
《烟火人家》中有一场戏,是孟明玮当众掌掴李衣锦,一气之下女儿选择和母亲断绝关系。戏里冲突激烈,但戏外的徐帆却有一千个“不忍心”,“打耳光的这些戏,可能在观众看来是重场戏,戏剧张力强,但演员演的时候心里是不愿意接受的,经常想着一条过。但真拍起来又不可能一下子就过了,不同机位、不同景别,我真是不忍心,甚至演完了都不敢看。”
徐帆回忆,第一次见到马思纯,对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就是相信的。她说马思纯是一个非常细腻、敏感的孩子,很多情绪要自己真正感受到了才能传递出去。正是因为这种内耗的方式,让对手演员徐帆也越来越相信自己所饰演的角色,“好的演员,一个眼神就能看明白,在纯纯(马思纯)这样的年轻人面前,我就是一个老人。不是说老了就不好,老了有自己的经验和阅历,不用刻意从年轻人身上获得什么。我可以给予她,她怎么做都可以,我随着就好了,随着随着,也会带出我身上的新鲜感。”
表演是需要天赋的,但更多来自演员在众多角色中的历练。年轻时,徐帆就是一个自由松弛的人,她对世界的戒备心很低,总是真诚地交付自己的努力,对戏、对生活都是。1993年,因出演电影《大撒把》,她被观众熟知。那之后,徐帆成了人艺的台柱子,每天不是排练就是演出,在话剧与影视两条路上都走入了正轨。十年后,在电视剧《青衣》里,徐帆用眼中的幽怨和哀愁完美呈现了筱燕秋的执迷,以及一个女人无力掌握命运的不甘。这个在她看来“掏空自己”的角色,也让她在表演上彻底开了窍儿,“这部剧演完后,能感觉状态不一样了,那是徐帆独有的,让我建立了一种’我演戏会吸引别人的感觉。包括后来的《唐山大地震》,让我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表演说的是编剧的台词,现在说着说着,是自己的了,她们身上是有徐帆的态度的。而这种内心的书写也能离观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