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希望我谈谈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育。
有些时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对我们的教育意义不亚于任何的系统教育,这些小事还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它们,我学习到很多在课堂和实验室里以及在工作中学不到的东西,它们对自我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最后1%做好
我高中的时候,有一年开运动会,没有比赛的同学照例要看比赛,为运动员们做好后勤服务,不允许私自回家。但是并没有那么多服务工作可以做,也不是所有的比赛都吸引人,因此很多人就溜号了,顶多结束的时候回去点个卯。我和一位同学骑车溜出校门,跑到北大校园里去玩儿,在未名湖畔玩了大半个下午,觉得该回学校点卯了,于是我们就骑车返回。到了校门口发现运动会已经结束,很多同学都在往回家的路上走。
我和那位同学说:“既然已经散了,我们回家吧。”
那位同学讲了一句话,我一辈子都会牢记,他说:“我们已经走了九十九步,为什么不把最后一步走完呢?”于是我们进入校园,点完卯才回去。从此,我就记住了一定要把事情的最后一步做好。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做事情总是不把最后一步走完。
我有一次在北京出差,需要从王府井的一个酒店搬到国贸的另一个酒店。
一位朋友自告奋勇地来帮我搬行李,从他的公司开车到王府井的酒店大约需要半个小时,然后等我把行李装上车,再开车到国贸,又需要大约半个小时。我的酒店在国贸桥的北边,他从西往东开车到的是国贸桥的南面,如果掉头把我送到酒店门前可能还得用5分钟时间。
这位朋友偷懒,说:“我就不过去了,你能自己过马路吧?”我表示这个当然没问题,然后他直接开车回单位。等我把两个行李箱拖到对面的酒店,他打来电话说,似乎把我扔在路上有点儿不够意思。我当即表示,已经帮了很大的忙了,非常感谢。
不过,如果我是他,既然已经花了一个半小时帮别人忙,不妨再花5分钟时间掉个头,把人送到目的地。
同样的付出,收获相去甚远
你可能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愿意开头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懒得把最后一步走完。这可能是人的天性,凡事差不多就可以了,总觉得最后一点即使不做也无关大局,但是这样完成事情的质量就要大打折扣。
在工作中,这种人平时完成一般的工作或许没有问题,但是对于那些最要紧的事情,领导可能不敢交给他们。这些人实际上可能和走完一百步的人同样辛苦,但是成就却相去甚远。
在谷歌时,我们强调做事要达到“瑞士制造”的质量,我们把它称为“谷歌质量”。
大家知道,德国制造以质量好着称,如果要找一个比德国制造质量更好的国家,那就是瑞士了。瑞士并不生产很多东西,但是如果做,就要做到最好,因为这个国家太缺乏资源了,只能以质取胜。
因为质量比别人好那么一点点,东西通常就特别贵。当然瑞士制造的精神并不仅仅局限在瑞士人身上,很多制造极致商品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一些人问我是否买奢侈品,我其实偶尔也是买的,但是我并不使用什么奢侈品。我买它们的目的是因为有些东西做得实在太完美,便买下来欣赏。
很多奢侈品其实只比一般的高档商品好5%,但是为了这5%,人们可能多花了两三倍的钱。这就是瑞士制造的特点。
在产品和工程上,谷歌可能只比竞争对手好5%,但就是这5%使得用户选择了它,从而让它有了比其他公司大出几倍的市场份额。
为了最好的结果
很多年轻人向我抱怨在北京买不起房子。的确,对于一般工薪阶层来讲,按照现在的房价可能一辈子也很难在四环附近买一套房子。我以前讲硅谷的房子不是给一般公司员工准备的,因为人多房少,只有那些比别人在各方面高出一筹的人才配享受在硅谷地区拥有房子的权利。
今天的北京等城市也是如此,未来位置相对好的房子,可能也只是给那些在自己领域做得最好的5%的人准备的,而最好地段的房子可能是为1%的人准备的。
世界上,做得还算过得去的人与前1%的人相比,可能就差最后几步路,但是最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发展机会差别却很大。
因此,我有时讲,把事情做好,即使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么优秀和崇高,至少也是为了有一套舒适方便的房子。如果我们每个人脑子里总是牢记“瑞士制造”这4个字,在北京或者其他一线城市拥有一套梦想的住房或许就不遥远了。
直到今天,一方面,我还非常感谢我的一些同学,他们都不是完人,却有许多闪光的地方,让我受益终身,当我看到这些差距时,能提醒自己自我改进。另一方面,我也要感谢那些最后1%做得不是很好的朋友,因为他们从另一个角度教育了我。
英国着名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说过:“最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年轻人生活在一起相互学习。”
在过去,要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因为人必须物理地待在一起;但是今天有了互联网,学习就方便多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的进步极其明显,这也再次验证了纽曼的观点。
在我们身边其实不乏各种益友,有他们的帮助,我们离最好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