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轮月(2)

听见少女的叹息,旁边的男人说:“哎!要不是那么穷,我一定会想办法买张票,让你去听听他的演奏。”

窗外的贝多芬听到这儿,再也止不住情感的涌动,他急忙敲门走了进去。站在低矮逼仄的小木屋里,贝多芬满脸吃惊,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劳作的小鞋匠,而破旧的钢琴旁,坐着一位盲眼少女,鞋匠是女孩的哥哥,俩人相依为命。少女听到邻近的贵族家弹琴,便记住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这首乐曲。

贝多芬没有自报家门,而是含蓄地说:“我也是一个音乐家,想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小姑娘听。”说完他就在这架旧钢琴上弹起少女刚才弹奏的乐曲,乐声无比美妙,一曲奏毕,盲眼少女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忽然刮来一阵夜风,风吹灭了烛火,屋里顿时一片漆黑。此刻,皎洁的月光从窗外如水漂来,月光恰好投射到钢琴的琴键上。贝多芬被眼前这种奇特的景象深深地打动,那一刻,他乐思泉涌,当即在钢琴上即兴弹出了美妙的音符,这就是最初的《月光奏鸣曲》。

曲调开始时,恬美幽静,如明月冉冉升上天幕,接着音符回荡,将银光洒向林野山川;第二段里,曲调变得轻快活泼,好像淘气的精灵在月光下追逐嬉戏;最后,乐曲奔向辽阔激荡的海洋,波浪翻滚,呼啸而去。贝多芬心如潮涌,他起身冲出门外,一口气跑回家,连夜把即兴弹奏的乐曲记录在五线谱上。

天空如洗,凉风习习,一首不朽的传世名曲——《月光奏鸣曲》,就这样在那个美好的月夜诞生!

静夜思

面对月亮这个千古意象,我不敢随意书写,尽管混迹圈内,写作多年,但我依然认为月亮是一个书写的难题,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它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绽放过夺目的华彩,在艺术的天地里点亮过璀璨的夜空。

对于月亮这个千年不变的主题,文字似乎已经终结,后来所有描写月光的文字都有狗尾续貂的嫌疑。它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时就已封神定格。明月被无数的妙笔滋润喂养,它在艺术的天空中发育成一轮超大的玉盘。仰望宝石般的发光体,我思绪万千,哑口无言,月亮已经上升为人类的神话,成为尘世永恒的传说

我一直认为,盛唐的天空是被月光照亮的仙境,由四万八千九百多首诗作构成的《全唐诗》,集结了众多的诗歌意象,在众多的题材中,“月亮”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唐诗》里共出现了12426次。

星辰浩瀚,大地宽广,月光下有多少人在静夜思索,有多少笔墨在为它吟哦。大千世界,人们目睹的自然景物难计其数,可是为何历代文人骚客对月光会如此念念不忘,情有独钟?

也许是月亮千古共一轮,它才显得独特和尊贵。当无声无息的月亮穿过不同的心灵世界,映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时,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成长为一种人文美学,被赋予了深刻的生命内涵。

月亮作为意象,在唤起文人心中的情感共鸣时,它也照亮了丰厚的文化情怀和哲学智慧。月亮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生命息息相关。月盈月亏,晦朔弦望;日月运转,春夏秋冬。我们的祖先擅长观察日月星辰,根据日月变化划分四季节气,制定出精确的阴阳历,探索出“变中有常,常中有变”的自然规律。

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察反思,使中国文化在盛衰盈亏的现象中,找到了中庸和谐的内在平衡。唐诗中的“月亮”意象如一座高峰,其多姿多彩、深刻高远的艺术意蕴成为千古诗心的丰厚载体。“月亮”在诗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中华民族抒情表意、释怀寄寓的一种文化符号,如一艘庞大的船舶,驶向了温馨的心灵港湾。

魏晋时期的诗歌有关月亮的意象,与唐宋有所不同,魏晋诗歌无论是思念亲人、故乡、故人,还是有感人生的不如意,皆指向孤独的一面,月亮成为诗人孤独心态下的写照,寄托思念之情的载体。

纵观月亮意象,就如一个文化母题,与中国文学相伴相随,在不同的时代,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表现出一种极强的生命力。月亮作为中国文学的滥觞,站在文化与美学的云端,窥视它的本来面目,可以看到月亮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从诗歌源头去探寻古老的月色,在中国文学史中,月亮如一束照彻古今的亮光,闪耀着李白苏轼等一批文学群星。他们创作的大量咏月作品,打破了零星的、偶发性的、碎片式的单一情感宣泄模式,形成了个性鲜明,系统全面的明月意象,用以承载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体味和看法。

李白,这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酒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大诗人,最终因捉月而去,成为月亮的追随者和守护者。李白以一种“人月相得”的思维书写月亮。苏轼却以“望月生悲,以理越悲”的思维模式描写月亮。李白之月是一种宣泄,一种狂欢,苏轼之月却是一种内省,一种内敛。不管古今,一个内心如明月般干净透亮的人,他身上永远散发着月光的气质,飘荡着水样的柔情。

月色倾城,夜已深,温一壶月色下酒,抱一团秋风说话,今夜有多少未眠人陪月亮数星星;有多少想妈的孩子梦见“猴子捞月”。清晨,瓦屋的缝隙中还留存着昨晚的月亮,伴随丝丝缕缕的炊烟,飘散成空中的云雾。

月亮不老,无论岁月如何远去,月亮依然还是那轮月亮,它曾经照过无数的古人,如今还在照着今人,若干年后我们终将成为月光里的古人。

皓月当空的夜晚,凝望传说中的月亮,能闻到美酒的气息和桂花的芳香,遥看七彩银河,那一轮被清水濯洗过的月亮,投射出满地波光,如凝脂若淡雾,缓缓淌过山腰,浸润山石,漫过草木,最后归隐于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