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传的味道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广传为坊间佳话。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猪肉颂》让人读来食欲大增,东坡先生的“蜀人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让人诵之垂涎三尺,陆游的《食粥》更给人一种超脱自然的生命情怀。一日三餐、一粥一饭、一菜一汤,不仅仅是生活的延续,也是我们成长的能量。美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碟美肴、一盏黄酒、一轮明月、一位挚友,这说不尽的舌尖之食,道不清的味蕾情怀,此时是属于我们的高光时刻。

读大学的第三年,尝遍了学校周围的美食,各种各样的美味冲击着我的味蕾,可时间久了,我又在怀念高中时最喜欢的煎饼了。

说到山东美食,最出名的应该是煎饼卷大葱。作为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说来有些惭愧,我高中以前,只听过许多关于煎饼的故事,但吃煎饼的次数少之又少。

父母觉得机器做出来的煎饼总比鏊子摊出来的煎饼少几分味道,所以他们不爱买街上卖的煎饼,觉得不正宗。但是家里一年到头基本上都会一直有煎饼,因为每次回老家,爸爸妈妈都会带回来一些亲戚送的煎饼。这好像是一种习惯,每次不管去谁家做客,走的时候总会带着许多吃的,山东人好客并非徒有虚名。

妈妈说她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候姥爷要忙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都要拿出去贴补村里更穷的人,姥姥病着,还要照顾他们几个。那时候每天都吃地瓜,有时候还要挨饿,她小时候最幸福的事就是摊煎饼,因为有了煎饼,就意味着有一段时间都不用挨饿。

爸爸说他读书的时候,每个星期都从家里带一包煎饼,奶奶给他用花生炒花生盐。每天吃饭的时候就在煎饼里卷一点花生盐,就吃得可香了。他说他们那个时候都是这样的,每个同学都带着煎饼,还有的带着些葱,有的带着些腌好的香椿芽……

高中的时候,我开始住校,两周回家一次。第一次体验宿舍生活,我才知道,原来在宿舍里还可以这样。有同学带了煎饼来学校,我们晚上放学回宿舍饿了的时候,舍友给每人卷了一个煎饼,最后我们都喜欢上了吃煎饼,煎饼里卷老干妈、丸子、肉丝、炸小鱼等,应有尽有。那时候我们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坐在床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个卷得满满的煎饼,说着青春时的各种小事。

高三,下了晚自习,饥肠辘辘地回到宿舍,拿出煎饼,卷上一点菜,吃一口,顿时觉得好幸福,好像所有的学习压力都会在这一刻被全部遗忘。大家在周末开学的那一天,都会从家里带各种各样的小菜。回学校那天,我们的煎饼里卷的菜总是种类最多的,每个人的菜都要卷上一点点。高中毕业后,和舍友聊天时,她说很想念我从家里带来的炸虾,很想再吃一次。我也很怀念我们被煎饼装饰得独一无二的青春,怀念我们熄了灯在宿舍里悄悄地吃煎饼的日子。

煎饼美味吗?算不上很美味,但它有粮食最初的味道,什么粮食做的煎饼便是什么味道。赋予煎饼特殊美味的是菜,煎饼里卷不同的菜便会有不同的味道,卷葱时清香,卷鸡蛋时软糯,卷肉丝时筋道。它真的是简单又普通,但它带给我们的味觉体验又十分独特,它的美妙让人无法忘怀。

说实话,我们喜欢煎饼,不仅仅只是味蕾的单纯喜欢。它又像是一种传承,是革命老区精神的传承,代表着我们沂蒙子女对先辈们的敬佩和怀念,也代表着我们对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

它的味道,经久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