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钱是榆树的翅果,又称榆实、榆子、榆仁、榆荚仁,因其外形圆薄似小而成串,非常像古代的钱币故而得名。明代“药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记载,“榆未生叶时,枝条间先生榆荚,形状似钱而小,色白成串,俗呼榆钱”。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所以每年春天人们都会吃它,寓意新的一年,年年有余。
食榆钱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习俗,对于许多北方人来说,可不只是一种野菜这么简单,在食物匮乏的年代,榆钱一度成为百姓果腹的救命粮,时至今日,清香的榆钱依然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金黄的榆钱就一串串地缀满了枝头,人们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在春天,榆钱可是非常抢手的一种美食。在古代和今日的世人眼里,榆钱,是鲜嫩的、可蒸可炒可煲粥的佳蔬。
作为一道菜,许多尝鲜者对榆钱的滋味赞不绝口,也征服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味蕾,为之留下不少佳句。宋金时期文学家元好问在《食榆荚》中对榆钱赞叹不已:“炊饭云子白,剪韭青玉圆,一杯香美荐新味,何必烹龙炮凤夸肥鲜!”
清代诗人徐夜曾写过一首《榆钱曲》,“家家采榆钱,杂以菠菱炒。高枝难盈筐,徒自烦指爪。糁米做羹并作团,滑美初尝倍鲜好……”可见,他们吃榆钱,不是干吃,而是混搭着其它食材吃。有拌着菠菜或菱炒的,有掺了玉米糁做汤喝的,味道是滑腻鲜美。
在充满诗意浪漫的春季里,小小榆钱不仅连着世人的胃口,也连着诗人愉悦的心境。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巧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中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像一股涓涓细流,回荡在字里行间。朴素的白描和生动的想象相结合,在虚实相映中显示出既平凡而又亲切、既轻灵跳脱又幽默诙谐的情趣。当然七旬老翁不会答应岑参用摘来的榆钱当钱买酒,但可敬慕赠送。
乾隆年间,清宫饮食十分丰富,乾隆皇帝食杂粮、蔬菜的习惯依旧。每年春季榆树发芽的时候,清宫要食榆钱饽饽、榆钱糕、榆钱饼。食榆钱是我国北方民间习俗,春季粮菜缺少,将鲜嫩的榆钱摘下和面粉蒸食,可以果腹暂时缓解粮菜短缺。可是居住在清代皇宫里的皇帝食榆钱却是为尝鲜。根据史料记载,每年榆树发芽之时,乾隆也经常食用榆钱做的榆钱饽饽及榆钱饼,为此曾作《榆钱饼》为榆钱留下诗句:“新榆小于钱,为饼脆且甘。导官羞时物,佐膳六珍参。偶啖有所思,所思在闾阎。鸠形鹄面人,此味犹难兼。草根与树皮,辣舌充饥谙。幸不问肉糜,玉食能无惭。”
可见榆钱自古以来,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均深受喜爱。春天吃榆钱,品尝春天的滋味,感受大自然的馈赠,的确是一件美事!
榆钱的吃法多种多样:
一是生食。将刚采下来的榆钱洗净,可放入盐、酱油、香醋、辣椒油、葱花、芫荽等作料,均匀搅拌后生拌凉吃,便是一盘青葱滴翠的凉拌榆钱,味道清香鲜美,别具一格。
二是煮食。榆钱粥也是不少人魂牵梦绕的美食,将葱花或蒜苗炝炒后加水烧开,用大米或小米均可,煮至米将熟时放入洗净的榆钱继续煮5分钟,加适量调料即成。榆钱粥吃起来滑润喷香,味美无穷。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吃罢榆钱粥后,就留下了“杯盘粉粥春光冷,池馆榆钱夜雨新”的诗句。
三是蒸食。蒸榆钱窝窝(饽饽)和苦累,榆钱里的白月光(网络流行语,指因没有得到过而变得格外美好的,并且可能纯洁动人的事物)。先将榆钱洗净,拌以玉米面另少许白面做成窝窝头或饽饽,然后上笼蒸半小时即可起锅。或做成“苦累”,就是将洗净的榆钱拌上面粉,搅拌均匀,直接上笼蒸熟,吃的时候炝上葱花调料。“苦累”是河北的一道特色小吃,介于主食和菜之间。从前农人们主食不够吃,就常用槐花、榆钱、野菜和粗粮面粉拌在一起蒸熟,出锅后趁热拌上调料,就可以既当菜又当主食。起名为苦累就是为了说明这是一道忆苦饭。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苦累”已再不是忆苦饭了,如今已经成为城乡餐桌上时令鲜蔬,吃的就是食物本身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