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蹄山怀古(2)

《水经注》:“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之南,曰鹿蹄之山也,世谓之非山。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鹿蹄山在河南陆浑县故城西北,俗呼之纵山。水之所导,发于山曲之中,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掌焉。”

《方舆纪要》:“鹿蹄山在宜阳东南五十里,一名纵山,或谓之非山。

《宜阳县志》:”洛水又东,径寿安山之东,迤南为鹿蹄山,亦曰半壁山,甘水出焉。“

《水经注》:”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

由记载可以看出,陆浑戎迁居伊川,具体的地理位置,应该在洛河和伊河所夹持的熊耳山脉东段的浅山丘陵地带,在宜阳的鹿蹄山之东南十余里的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一带的顺阳河畔。”甘鹿“并非地名,而是甘水发源的鹿蹄山一带。2015年,在伊川县鸣皋镇的徐阳村一带的顺阳河两岸台地,经考古发现了大量春秋时期墓葬及一座南留古城,与史书记载的”公元前638年陆浑戎迁伊川“相吻合。考古人员还在徐阳墓地范围内发现一座两汉时期的古城,经考证为陆浑县城遗址,并将其定名为南留古城。

徐阳墓地及南留古城西北距鹿蹄山,即半壁山(现称半坡山)6.5公里左右。

4、

甲辰年初夏,驱车出宜阳县城,沿八官线从牵羊坡上山东南行,然后转038县道过樊村镇,行至前杓柳村后,从乡里中心南边的道路进村,车辆折向西行,穿过村庄后西行5公里左右,就来到了鹿蹄山脚下。

沿着山脚下的砂石道路绕行到鹿蹄山的西北方向,抬头仰望。但见鹿蹄山西面和北面山体为平缓的斜坡状草场,但山巅之上,自南向北,然后又折向东,整个山脊都是由赭红色的花岗岩形成两道石壁,成直角状横亘在鹿蹄山西面和北面的山巅之上,石壁犬牙交错,巍然耸立,如人工垒砌的城墙堡垒一般。让人不禁惊叹,天地造化,蔚为壮观。

转回鹿蹄山南面,沿着山坡上铺设的六百余阶台阶登上山顶,三五间庙宇依山势建造在山巅之上,数十棵翠柏点缀其间,庙宇里供奉着玉皇大帝等道教神仙。北面山脊东端,一巨石形似猛虎,俯首探身于石壁之外,目光注视下方,似发现入侵之敌,欲伺机发起必杀一击。当真惟妙惟肖,传神之极。

站在鹿蹄山巅四顾,东北西三面皆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沟壑。东北面山脚下的沟壑间,一小型水库如一方美玉,散发着碧绿的幽光,静卧山间。南望,白杨平原一马平川,刚刚收割后的麦田呈土黄色,点缀在碧绿的原野之上,形成斑斑驳驳的几何图案,如一块儿彩色的地毯铺展在群山夹峙的平原上。夜雨初晴,蒸腾的水汽形成一层薄雾氤氲在山川大地之上。

向东南方凝神久望,心驰神往。远方似有冲天的喊杀声冲破层层薄雾而来,马蹄声声,烟尘滚滚,仿佛有一队身穿异族戎装,体形彪悍的军队,跨骑着战马,穿过历史的烟云冲杀而来。

是陆浑戎的军队吗?

5、

陆浑戎迁居伊川之后,地处晋国南疆,北面为东周王室京畿之地,南面与楚国接壤。这个相对中原强国来说相当弱小的戎族部落,无奈也只有在中原强国之间来回横跳,在夹缝之中艰难生存。

毫无疑问,陆浑戎在受强秦所迫之时,被晋国接纳,将他们安置在晋国的南鄙之地。那么,陆浑戎首先依附的就是晋国。他们作为晋国的不侵不叛之臣,紧紧追随着晋国,为晋国的对外攻伐征战也做出很大贡献。

而秦国也很快为其与晋国合谋迁陆浑戎于伊川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公元前628年,秦国欲派军队袭击郑国,秦穆公向蹇叔请教。蹇叔以劳师袭远,师劳力竭且无法保密为由劝告穆公不可。穆公不听劝告,让孟明、西乞、白乙帅师出征。蹇叔的儿子也在军队中,”蹇叔哭师“,送子出征,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国的军队经过长途跋涉,到达了滑国,被准备去成周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碰到,就送了十二头牛慰劳秦国的军队,说:”我国君主听说贵国的军队准备行军经过我国,特派我来慰劳你们。虽然我国物产也不丰富,但只要你们在这里停留一天,我就给你们提供一天的军需物资。如果你们要离开,我就为你们守夜护卫。“同时弦高又派人快马加鞭将消息传回郑国。孟明见郑国早有了准备,强攻不能取胜,围攻又没有后援。想要灭了郑国已无可能,只好顺手把滑国给灭了,撤兵返回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