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饭似珠菰似玉

茭白、莲藕、水芹、鸡头米、慈姑、荸荠、莼菜、菱角,这八种水生植物被称为苏州水八仙。

水城苏州的苏州水八仙,是个千年品牌,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江苏、美丽苏州的特色产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南典范。让我们先走进茭白塘,揭秘水八仙的苏州密码,一睹“菰脆供盘玉片香”的茭白风采。

水柔,香糯,风清,洁白。

自古以来,在苏州城郭外的大量水田里,种植着一种水生物—茭白。

茭白,禾本科菰属,多年生草本。生长于沼泽、溪涧等浅水区。叶互生,细长,约一米,从地下根茎长出,叶鞘基部有细毛。夏秋间开花,单性花,呈锥形花序。嫩茎因被黑穗菌寄生而肥大成笋状,可供食用。

茭白是一种绵延了三千四百年的水生物种。《周礼》中将菰米与稻、黍、麦、稻、菽并列为六谷。《周礼》系西周时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着。可见,周朝已用茭白的种子为粮食。自周朝以来,菰米就有了“民以食为天”的“食”的身份。

《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

《尔雅》记载:“邃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东啖之甜滑。”《尔雅》成书于秦汉间,可见当时除用茭白种子为粮食外,已用茭白为菜。

茭白从唐代开始被人们广泛种植,唐代时,“菰”仍然被列为六谷之一。

后来发现,有些菰不抽穗,茎部却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外披绿色叶鞘,内呈三节圆柱状,色黄白或青黄,肉质肥嫩,纤维少,蛋白质含量高,这就是所说的茭白。于是,茭白便成了一种特产的蔬菜。

茭白的历史由来已久。

“菰粱之饭,入口丛流。”东汉刘梁说。

“结根布洲渚,垂叶满皋泽。匹彼露葵羹,可以留上客。”南北朝沈约有诗《咏菰诗》。

高瓜、菰羹、雕胡、菰笋、菰手、茭笋、高笋、茭笋都是你美好的名字。菰羹是《礼记》中的说法,雕胡是汉代和唐代的说法。唐代李白吟咏“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唐代杜甫有诗“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明代陈子龙挥毫“玉碗雕胡饭,兰舫芙蓉泽”,都歌咏了菰米饭的美好。

宋代许景迂以“茭白”为题作诗:“翠叶森森剑有棱,柔条忪甚比轻冰。江湖若借秋风便,好与莼鲈伴季鹰。”他的笔下,既有茭白塘森森茂密状,又有茭白单体刚如剑棱、柔似轻冰、健硕白美的特质,并用典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美味的莼菜与鲈鱼,便弃官回乡,表现出秋日里的思乡之情。

南宋陆游对茭白情有独钟,他在秋日田间漫步即兴吟诵:“行歌曳杖到新塘,银阙瑶台无此凉。万里秋风菰菜老,一川明月稻花香。”“冷落秋风把酒杯,半酣直欲挽春回。今年菰菜尝新晚,正与鲈鱼一并来。”他留下的咏菰名句比比皆是:“芼羹菰菜珍无价,上钓鲂鱼健欲飞”“烟浦收菰菜,秋山斸茯苓”“酒香菰脆丹枫岸,强遣樽前笑口开”“水东溪友新酒熟,舍北园公菰菜肥”“秋江菰菜喜新尝,盐酪亲调七箸香”。以至于农人送他一筐茭白,他便感慨:“稻饭似珠菰似玉,老农此味有谁知?”

苏州各县市都种植茭白,大面积种植茭白比较有名的是甪直和曾经葑门外的黄天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甪直支农,秋季“三抢”,抢收、抢耕、抢种,各年级下达不同的点,学校大厨张老虎天天为我们开小灶。“瓜菜代”,就地取材,山芋没少吃,茭白成了每天必备的一道菜,以至于到了古稀之年同学聚会时,还回味着:“今朝茭白丝,明朝茭白片,后日茭白块,鲜是鲜得来,嫩是嫩得来……”记得那些一人多高的茭白是长在一大片荷塘边的沟渠里的,采茭白的农民穿了皮裤用手拨开茭白丛钻进去,寻找成熟的茭白,把茭肉从根茎处折断,一把把抱到岸边,有的切去叶片,保留叶鞘,有的连叶鞘也剥去,直接露出白嫩嫩的茭白。带叶鞘的是要摇船到城里去卖的,留有叶鞘保茭白鲜嫩,剥去叶鞘的是留下当天下灶的。

苏州城东的葑门,相门之南。初名封门,周围多水塘,盛产葑(茭白),遂改为葑门。清初重建门楼时,门楼匾额上题写“溪流清映”四个字,同时增辟水门。

出十全街东首,过小桥,入横街。横街走到底是石炮头,出石炮头,就是田间小道和田园风光。那是一个甲子前的情景,我刚高中毕业,一群同学前往娄葑公社群力大队看望回乡务农的同学,就是在一片茭白田里行走。葑门外石炮头,附近东南有大片藕塘、茭白荡。

而今甪直有个苏州水八仙生态园,种植着包括茭白在内的水八仙,既是生产基地,也是观光活动点。现在苏州市区六个区中相城区、吴中区、吴江区都有大面积的茭白种植水田,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张家港市四个县级市也都有茭白的种植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