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父亲视频通话,他没说几句就想挂断,“等你回来再说吧”,让人感觉颇有隐情。
两天后谜底揭晓,妹妹告诉我:“老家的院子和厨房都拆了,很快要动工重建。”原来父亲隐瞒的是这个“重大新闻”。
老家的房子一直落后于村里平均水平,看来父亲这次是下定了决心——改建后会有卫生间和洗澡间。他之所以隐瞒,最重要的原因是怕我们出钱。
这么多年来,父母刻意维持一种“财务独立”的人设,任何事都坚决拒绝子女出钱。即便全家去镇上的饭店吃一次饭,父亲也要坚持买单。
去年我回老家过年,到亲戚家给小孩发的压岁钱,也是父亲给的现金——他拒绝我的偿还请求。
这造成一种奇怪的局面:我们成年后,坚决不要父母一分钱,而父母也不要我们的钱,双方几乎没有“经济往来”。这种刻意的姿态,有时甚至会发展为轻微的争执。
后来,我明白了父母的心思,反而率先放弃了独立。比如,离家的时候,接受他们几十块钱的现金,“路上买饮料”。这样,他们会更加开心。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独立”。我们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参加工作时,正处于一个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
父母的生存经验囿于乡村,无法给我们提供更多的人生指导。我读高中时,父亲很认真地对我说:“以后的路,只能靠你自己走了,因为我的能力也就到这儿了。”
他说到做到,此后不管是填报高考志愿,还是找工作、读研、辞职,我们都独立决策,最多做到“事后通报”。其实,父母对“独立”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在经济上“养活自己”。
我们虽然过着平凡的生活,却都实现了父母的愿望。也正因如此,父亲从小学教师的职位上退休后,日子可以说过得轻松自在。
父母迎来了“新的开始”。他们最大的追求,就是不给子女添麻烦。如果子女不“恳切请求”,他们就不会离开老家到外地探望。母亲的想法让人悲伤:“如果去世,最好就在老家吧。”
从子女的角度来看,关爱父母,或者在经济上予以支持,都是应该的。但是,对老年人或者身为父母者而言,“追求独立”也至关重要。
不依赖子女,更不试图“统治”子女,这会获得一种自在和自由。想起父亲偷偷做出的重大决定——改建、升级院子和厨房,我就为他高兴。
父亲75岁了,还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有什么比这更让人愉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