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做老师的朋友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她带初一,班上有个小男生,门门功课成绩名列前茅不说,还打得一手好篮球,那孩子少言寡语,也并不是那种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任性调皮捉弄人的脾气。这样的孩子,本应该是炙手可热的小明星,可他人缘却奇差,同学们不喜欢他,就连其他的代课老师,提起这个孩子也常摇头叹气。
这男孩不说话时还算聪明讨喜,一开口却是生冷硬倔,分分钟就让人没法儿接。想让同桌让一让的时候,他总是冷着脸让对方“起来”,平时同学聊天不小心冒出一两个口误,他也会严肃地去纠正和争辩,就连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讲错了一个语法,他都会毫不留情地质疑“老师你昨天没备课吗?”常常弄得别人下不来台。
因为总是得罪人,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跟他说话,他又因为孤僻,而变得越来越无趣尖刻。同班同学在不远处的篮球架下玩的热火朝天时,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在一个角落里练习投篮;他试图跟同桌搭话时,对方却装着没听见似的把脸转向一边;就连某几个被他当众怼过的老师,也时常不给他好脸色看。
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抽了个空就去小男生家里家访,对男孩的成绩予以极大肯定的同时,挑了几件无伤大雅的小事,委婉地提出,孩子如果可以更友善温和一些,会获得更好的成长。
话音还未落,男孩的父亲瞬间就收起了一脸笑容,将男孩连推带搡地从书房拉出来,劈头盖脸一顿骂:你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平时都跟老师同学怎么说话的,快,赶快给老师赔礼道歉。
还没等她一口气舒完,夫妻俩一言不合就开始争执,一个埋怨老婆天天加班没时间教育孩子,一个指责老公太大男子主义,没给孩子好的言传身教。她手足无措地看着夫妻俩吵架,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而就在那个尴尬得要命的瞬间,她看见那个男孩站在沙发旁边的样子:
没有怒火,没有不满,没有恐惧,甚至没有因为父母当着外人争吵而生出的一丝嫌弃或羞耻。无动于衷,习以为常。
她回去之后,不惜违反学校男女分坐的规定,硬是将全班情商最高的那个女孩安排给了他坐同桌,她跟我感慨说:他就在这种家庭环境里长大,要是会好好说话才是见了鬼呢。
这孩子的爸妈还是企业高管呢,却把所有的聪明才智都用来埋怨、指责、互相捅刀子,一家子人,好好说句话怎么就那么难?我想象着这个小孩的样子,忽然有点心疼。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写道:我们习惯于对家人大喊大叫,指责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沟通,学不会道谢,也不懂得道歉,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有效沟通。而家庭关系又是一切人际交往的基石,一个人在家庭中养成的沟通模式和说话方式,会渗透进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除非有强大的外力来影响或改变,这样的习惯将会伴随他的一生。我们或许已经无法左右父母的习惯,但却可以从这一天起调整自己的态度。
好好说话,认真倾听,冷静但不冷漠,温和但不懦弱,坚定但不强硬。那才是你能够给孩子创造的,最好的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