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病态”

珍珠是一种稀有、昂贵的药材和装饰品,但你可知道,它是淡水里的三角帆蚌和海水里的马氏珍珠贝等因沙粒蹿入壳内,受到刺激而分泌出真珍珠质,逐层包起来形成的圆粒。

由此,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联想到了人,他说:“天才是人的病态,正如珍珠是蚌的病态。”这位文学巨匠的话,包含着一定的哲理,揭示出人才成长的某种规律。

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翻阅史册,我们即可发现,有不少杰出人物都给人留下过“病态”的印象。

古罗马数学家阿基米德对于数学的嗜好,整天像是被他所钟情的妖魔迷住了一样。连洗澡时,也用手指在那涂了油膏的身上画几何线条,满脸乐陶陶的神气。当罗马士兵的利剑碰到他的鼻尖,就要砍下他的脑袋时,他竟毫无惧色,十分平静地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可不能给后人留下一道没有解决的难题呐!”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有一次在路上看见许多蚂蚁在搬运几只死苍蝇,居然从口袋里掏出放大镜,趴在肮脏的地上仔细观察起来。这异乎寻常的举动,引起了路人的惊异,有的说他是“怪人”、“呆子”,他却毫无反映,直到观察满意才离去。

英国生物学家华莱士捉到了一只罕见的蝴蝶,心狂跳、血上冲,有一种要昏迷的感觉,他甚至担心自己就要死去了,头痛了一整天。

我国着名学者闻一多新婚那天,全家人老是不见新郎照面,都以为他更衣打扮去了。直到鞭儿响、唢呐唱,花轿快进门了,人们才在书房里找到他,可他穿的还是那身旧长袍,手里捧着本书,兴味正浓。

看罢上述事例,人们或许会“扑哧”一笑,认为这些人岂止是“病态”,简直就是“疯子”!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失真”现象。这种“病态”,实质上是天才人物对事业的一种痴迷、专注,是全身心地投入思考和创造性劳动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对待事业的孜孜不倦和不屈不挠的探索与进取,是视事业为人生最高使命、最大快慰的生命体验。

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在科学文化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因为“知识老人”最宠爱具备这种“病态”特质的“古怪者”,会奉送给他们一个个丰硕的精神成果,一粒粒光亮耀眼的文化“珍珠”。

相反,如果他们八面玲珑,用世俗的眼光看太“正常”,在官场上“游刃有余”,在社会上圆滑世故,抑或过多地陶醉于花前月下,沉溺于儿女情长,在悠哉游哉中就不可能登上科学的高峰,迈进文化的殿堂,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必定是另一种情形。

我国古代文学家蒲松龄曾经说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病态”的痴迷源于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度热爱,它需要执着的品格作为坚强后盾,需要顽强的毅力作为巨大支撑。

谁要是真能臻于“病态”的境地,谁就能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解开研究领域的层层帷幕,打开知识宝库的座座迷宫,最终被“刺激”出“珍珠”来,成为一代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