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不想“如你所愿”(2)

泛滥的群信息,急需断舍离

对陈宇而言,在信息泛滥的今天,“断舍离”也适用于家族群。

2018年6月1日,在经历了无数个疯狂做题的夜晚后,伴随着电脑屏幕跳出的“职位排名:1”,“考公”两年的陈宇终于“上岸”了。

10分钟后,微信提示声不断,点开一看,他被亲戚拉进了一个几十人的家族群。二舅在群里发来一句“恭喜外甥公务员考试成功‘上岸”,底下则是众多亲戚发来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祝福。

陈宇发了红包,对大家表示感谢后,边查看消息,边挨个儿点开头像揣测这是谁。最近,陈宇发现这个家族群变了味儿。原本热闹的唠家常变成了一条又一条的养生文章链接,甚至是“抽烟、喝茶能防治新冠肺炎”这种谣言;满屏的语音消息,最多的一次发20多条,而且全是方言,无法转换成文字;再不然就是亲戚的子女要在“校园小能手”投票,或者在购物平台、外卖平台“帮我砍一刀”……起初,陈宇通过开启“消息免打扰”屏蔽这些消息,但他发现,家族群里的烦扰远远不止于此。还有“帮我孙子做一下这道数学题”“明早开车带我去挂个号”“给我办一张手机卡”等需求。

面对亲戚的各种要求,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连“不行”都说不出来。他不禁疑惑:自己是否被这个所谓的家族群套牢了?

陈宇说:“在家族群里,长辈就如同封建社会里至高无上的皇帝,我只能听命。”两个人交谈,能各抒己见才叫良好的沟通。但在家族群中,往往是长辈在发号施令,而小辈连谣言与假新闻都不能指出并反驳,只能被动接受。

“不能平等交流的,都属于无用社交,亲戚也一样。”变相沦为众多亲戚的“工具人”,剥夺自身的工作或独处时间,这让陈宇不能接受。

有一天,陈宇正在单位开会,某个亲戚连续给他打了十几个视频电话。陈宇以为亲戚有什么急事,专门出去接电话,结果亲戚说:“我这个拼单的活动,每天可以投10票,就差你了。”陈宇没说话,回到座位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的群备注改为“有人”,然后退出了家族群。

隐私消失

日本心理学家国分康孝曾在《女性心理学》一书中说:“结婚是人与人的结合,而不是家与家的结合。”肖筱却因为结婚问题,在家族群里被“公开处刑”。

肖筱是一名游戏原画师,她从小学开始画画,上大学后,更是将投身于游戏行业视为梦想。她目前在杭州一家游戏公司当中层领导,但家族群里的亲戚不了解她的工作,误认为她总是在玩游戏,数落她:“你天天打游戏,能有什么出息!”

她对此缄默不言,但也没能让亲戚们停止对她的议论。除了工作,32岁、目前单身的肖筱,尽管事业有成、有车有房,但也难逃亲戚们一句“再不结婚,你老了怕是只能进养老院”。

最近,肖筱发现,以前亲戚们只是私信给她发相亲对象的照片,现在则直接发到群里,由长辈们进行挑选;他们不经肖筱许可,就把她在微信朋友圈发的私人照片转发给相亲对象。一旦对方表露意向,亲戚们便会苦口婆心地劝肖筱去与人见面,美其名曰“为你好”。

看着数不清的相亲对象的照片刷屏以及叔伯姑姨的犀利点评,肖筱心里五味杂陈。

她认为,也许,家族群里的长辈有代偿心理,总是渴望通过指导或促成年轻一辈的婚姻或事业,来弥补他们退休之后缺失的成就感,或者年轻时候的某种缺憾。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由选择婚姻和事业,才是年轻人最想要的。

“我第一次发现被人惦记这么痛苦。”肖筱说。

她同样疑惑:从什么时候开始,理想、婚姻都由亲戚们做主了?时代在进步,但是家族群却让理想变成了讽刺。同样,它也变相地让婚姻回到了“父母之命”的年代。在亲戚们的眼中,三十未婚,等同于不幸福

“擅自将别人的人生定义为不幸福,也是一种傲慢。”肖筱表示。最初,尽管内心感受到被冒犯,但为了顾及长辈们的自尊,肖筱只好委婉地表示拒绝。数次拒绝无果后,肖筱只能通过退群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她说:“就当是我仅剩的一点儿叛逆,我不想遵照别人的价值观生活。”

最初的家族群,因亲情羁绊而产生,它跨越了空间,拉近了亲戚之间的距离。现如今,家族群的边界感消失殆尽,曾经血浓于水的亲情也多流于表面,这样的家族群,注定会被更多人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