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神话照进现实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对月独酌,思接千古,对神话中的天上宫阙心向往之。

天上宫阙源于神话,那么神话源于何处?上古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很不发达,对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人类无法科学地解释,于是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创造了大量的神话故事。随着科学素养的提高,现代人对神话的兴趣逐渐降低。但是,近年来科学家发现,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或许有现实基础,可以通过科学假说情景再现,或者通过考古发掘得到证明。

“后羿射日”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传说在尧帝时代,东海扶桑树上有十个太阳,它们任性顽皮,不遵守一天一个、轮流升空的约定,同时升到了天上,结果人间酷热,大地干旱,禾苗枯焦,饥民遍野。尧派后羿弯弓搭箭,太阳被射下九个,只留下一个,万物又恢复了生机。

近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位华裔教授认为,“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或许能够表明,远古时期的人们目睹了彗星撞击地球的场景。

一颗彗星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它质地松软,主要由水、氨、甲烷和尘埃微粒组成。在进入地球大气层之后,彗星分裂为九块,它们在和地球大气摩擦的过程中,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看上去如同九个太阳。原始部落的人们看到天上多了九个“太阳”,惊恐万分。在部落首领的指挥下,神射手弯弓搭箭,向它们射去。不久,它们就从天空坠落,天上只剩下一个太阳。这些彗星碎块并没有完全燃烧,而是撞击到地面上,因为其质地松软,所以撞击点没有留下明显的陨石坑,而是一片焦黑,看起来就像是太阳炙烤所致,这就是《山海经》中描绘的“羿射九日,落为沃焦”的场景。人们感激部落首领和神射手拯救了万物生灵,认为这是神灵庇佑的结果。这个事情口口相传,添加了许多神话的成分,最终演变成“后羿射日”的故事。

后羿解决的是高温和干旱问题,而大禹面对的难题是如何疏导滔滔洪水。

传说在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两人先后受命于尧、舜二帝,带领民众治水。鲧用可以无限膨胀的“息壤”堵水失败,禹汲取教训,治理洪水时变堵为疏,他曾变身为一头大熊,掀开堵住河道的大山。禹公而忘私,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治水大业。“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先民赞颂他的功业与品德,尊称他为“大禹”.

抛却传奇的成分,“大禹治水”的故事并非空穴来风。我国科学家对新疆博斯腾湖盘星藻沉积状况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千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气温异常升高的情况,这个时间和传说中“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的时间大致相同。彼时中国西部地区温度升高,或许导致了高山积雪融化,黄河水量充沛。

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地处黄河上游。1999年,考古学家在此发现了一处先民居住的遗址。考古现场显示,许多先民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而同时遇难。2007年,考古学家在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积石峡发现了上古时期溃决洪水留下的沉积物。碳14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这两处遗址的年代相同,均为距今约三千九百年。

专家据此推测,当时发生了一场地震,导致黄河周边出现了堰塞湖,黄河水越积越多,积累到数百亿立方米之后,堰塞湖溃堤,河水夹杂着泥石铺天盖地呼啸而至,喇家村的先民遭受了灭顶之灾。如此大规模的洪水并未就此止步,它肆意奔涌,淹没了黄河中游的大片土地,这些或许可以作为“大禹治水”的佐证。

神话脱胎于现实生活,如今来看,这不仅仅是文学理论。好奇是人类的天性,“上下求索”大自然的不仅有科学家,还有远古时代的先民,他们观察、探索自然,充满了想象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释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