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都为秦在田感到高兴,可是他只在家里待了一天,便匆匆南下追赶部队去了。
秦在田这一去就是4年,直到1953年,他才在乡里敲锣打鼓中回到了旮旯村。可是,看到他的那一刻,村口上原本兴高采烈的村民都沉默了:穿着军装的秦在田高大结实,可一条衣服袖子空荡荡的,在寒风中摇摆着……
回到村里的秦在田一天也闲不着,虽然少了一只胳膊,可并不妨碍他参加劳动,村里整理梯田,修建村小学,样样都冲在前面。后来,老支书年纪大退休了,村里一致选秦在田当了支书。他这一干就是40多年。
3、
回想起这些,刘奋斗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俺爹临闭眼前,攥着我的手说,啥时候也不能忘了你秦伯对咱全家的恩情,你得为他养老送终!”原来,刘奋斗就是刘双喜的儿子。
齐大山用力拍了拍刘奋斗:“不只是对你家,老爷子对咱全村人都有恩!”
秦在田当支书这些年,亲自领着大伙儿修路,上山修整荒山坡地栽种果树。旮旯村自古以来缺水,吃水要到十几里外的甜水泉去挑,村里有谁家娶媳妇、生孩子、老人过寿,旮旯村最高的礼节就是送一担甜水,这可比给钱给物令主家欢心。那些年秦在田没少给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挑水。齐大山父母体弱多病,秦在田也经常给他家送水,他从小就盼着秦叔叔去他家,缠着他给自己讲战斗故事。
若要说起来,秦在田唯一一次在村里收礼,还是齐大山家的。1998年,为了提高水果的品质,秦在田和大伙儿在山上修建水渠,被落石砸伤了,齐大山背着父亲去他家送鸡蛋。看到不能走路的齐老汉亲自登门看望自己,秦在田破例收下了鸡蛋。
齐老汉心愿了结了,可是他不知道的是,第二天秦在田就命令齐大山瞒着他收下了10块钱。后来水渠修成了,村民们再也不用爬山过岭的去挑水了,大家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
说到这里,齐大山的眼里也有了泪花,两个人谁也没想出啥既体面又不惹秦老生气的点子,他和刘奋斗约定先各自回家,想好了再打手机联系。其实,两个人都较着劲呢,都想用一份最好的礼物,报答秦老最深的恩情。
齐大山回到家,却见在县委宣传部工作的儿子齐跃跃回来了。齐跃跃小半年不回家了,一回来就在院里拾掇着什么。
齐大山正郁闷呢,便没好气地对儿子说:“整天忙得不着家,一回来就瞎搞。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你找那两只水桶干啥?”
齐跃跃也不恼,故作神秘地说:“明天是秦爷爷的90大寿,市里电视台要来采访呢,我找水桶是想来个情景再现,模仿当年秦爷爷给咱家挑水,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挑水的人……”
齐大山眼前一亮:“别找了,我去挑!”
“您去挑?您都60岁啦,能行吗?”齐跃跃怀疑地看着父亲,齐大山已经一把抢过水桶,仔仔细细地洗刷了起来。
晚上,刘奋斗打电话来,问齐大山想好了没有,他回答“没有”时很不自然。
4、
第二天鸡刚叫两遍,齐大山就要挑着水桶出门。齐跃跃追出来抢下扁担:“爹,记者还没来,您这么早干啥去?”
齐大山高兴地说:“我要给你秦爷爷挑一担甜水作为寿礼哩!虽说现在都不缺水了,送水也早不时兴啦,可是送担水对你秦爷爷来说有特殊意义啊!这叫啥?吃水不忘挖井人……”
齐跃跃不放心,跟着父亲出了门:“一担水秦爷爷也喝不了哇。”
“不妨事,今天去祝寿的人肯定多,我给大伙儿沏茶喝。”说话间,齐大山已经和儿子走到了村里的青石板路上。正说笑着,两人同时都愣住了: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村民们正三三两两挑着水桶往山外走去,而且男女老少越聚越多。
刘奋斗挑着两只水桶走过来,故意对齐大山打趣:“齐书记,你说自己没想好,原来是怕这么多送水的秦老喝不了哇!”
齐大山激动地说:“不妨事!喝不了,咱就把秦老家门前这条青石板路冲洗干净,迎接记者、迎接上面的领导,一起为老人祝寿!”
说话间,齐大山挑着水桶汇入了挑水的队伍中,朴实的村民们越聚越多,在山间排起了一条移动的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