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摘了我的大枣(2)

早年的时候,赵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酒枣。大枣成熟后,人们把枣子从树上摘下来洗净晾干,用高度白酒浸泡后装进瓷坛里,然后用泥把瓷坛的盖口封严,再搬到阴凉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后,酒枣就做好了。

这时候打开瓷坛,顿时枣香酒香四溢,清醇芬芳,拿出一颗红通通的酒枣放进嘴里一嚼,甘甜中带着酒味,爽口无比。

那时候物资匮乏,过年时酒枣是人们供奉祖先、招待客人的必备食品。

全村一百多户人家中,数赵传德家做的酒枣最正宗,风味也独特,村里人都喜欢吃。

每年年三十的上午,赵传德家的院子里总会挤满小孩儿,孩子们叽叽喳喳围在一起,就等着赵传德把盛放酒枣的瓷坛搬出来,开封后给他们分枣吃。

大家都以为赵传德做酒枣有秘方,纷纷找他要,他却说这都是因为他家枣树结的枣好吃。

后来,由于村里重新调整了土地,好多枣树都被砍了,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棵。

没有了原料,做酒枣的人家越来越少。但赵传德却依然坚持着,一来他确实非常喜欢吃自制的酒枣;二来呢,只有当过年时,左邻右舍聚在他家门口品尝他做的酒枣时,他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见赵顺闷着头不说话,赵传德更加上火,怒不可遏地说:“大顺子,你别装哑巴,这事儿你到底管不管?你要不管,那我就报警,让警察来抓摘枣的小贼!”

赵顺听后嘿嘿笑着劝道:“老叔,别介呀,不就是几十斤大枣吗,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再说了,警察同志每天都忙得很,就为这么点事儿,您好意思给人家警察同志添麻烦?您放心,这事儿包在我身上,我一定调查清楚,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赵顺说完,赵传德张了张嘴还想再说啥,这时老孟头和小陆都过来劝他,他也不好意思再说下去,就黑着脸扛起竹竿往回走。

赵顺跟上来,把他肩上的竹竿接过去,赵传德的脸色缓和了不少,说话的语气也不那么凶巴巴了:“大顺子,老叔的为人你最知道,老叔不是那种得理不饶人的人。老叔在乎的不是那几个枣,而是村里人对我的尊重。老叔这辈子没有结婚,打了一辈子光棍儿,最忌讳村里人因为这个事情嘲笑我、看不起我。我虽然去了镇上的敬老院,但还是村里的人,你想吃枣没问题,但得跟我打个招呼。你这样不声不响把枣摘去了,当我是空气吗?是不是觉得我不会回来了,我的东西就充公了,可以随便祸祸?太不尊重人了!”

赵顺也不接茬,任由赵传德发牢骚。他在心里琢磨:这缺德事儿不像是小孩子干的,是谁这么明目张胆把枣给摘去了?等我调查清楚,非收拾他不可!

赵传德回到家把竹竿放好,重新锁了大门,向赵顺道别后,和老孟头、小陆他们回了敬老院。

到了敬老院,赵传德下车后回到自己房间,刚想躺下休息会儿,却见自己的床脚边整整齐齐摆放着四个大瓷坛子,瓷坛口都用泥巴糊得严严实实。他顿时如堕五里雾中。这是咋回事?

这时,同屋的老钱头从外面回来了,见赵传德盯着那四个瓷坛子发愣,就对他说:“上午你们前脚刚走,后脚就有一辆崭新的小轿车来到敬老院,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从小轿车上下来,点名道姓说要找你,我们告诉他说你不在,他也没说啥,从车上搬下来这四个大瓷坛子,放在你的床脚边,然后又开车走了。”

老钱头说完后,赵传德又问他那辆小轿车的车牌号。

老钱头想了想,说他没记全,只记得后面三个数好像是656。

赵传德摸出手机,立刻拨打了赵顺的手机,接通后,他在电话里问赵顺:“大顺子,咱们村谁家小轿车的车牌号后三位是656?”

赵顺回答:“牛淑英的二儿子前段时间刚买了一辆小汽车,车牌号后三位好像就是656!”

赵顺说的那个牛淑英,是赵传德的屋后邻居,这人心地善良,就喜欢帮助别人,谁家有个马高镫短,一定会不请自到。以前的时候,逢年过节,牛淑英家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让孩子们去给赵传德送一份。这让赵传德很是感激,逢人便说自己有个好邻居。

赵传德拨通了牛淑英的手机。听了他的询问后,牛淑英跟他讲述了事情经过。

原来,前几天牛淑英去外面溜达,看到四五个半大小子正围在赵传德的枣树下摘枣,于是就过去赶他们。

谁知那几个半大小子却说,那个老光棍儿去了敬老院,这枣没人要了,谁都可以摘!

这话可把牛淑英给气坏了,她本打算给赵传德打电话,可又一想,赵传德脾气大,血压又高,万一生气上火闹出毛病来可不得了,最后只得作罢。她喊来几个邻居帮忙,把那几个半大小子赶走,然后几个人齐心合力把树上的枣全都摘了下来。

大家都知道赵传德喜欢吃酒枣,又怕他在敬老院里做酒枣不方便,一商量,干脆把那些枣装进四个坛子里,让她的二儿子给送去了敬老院。

赵传德听罢,喉咙里咕噜几声,想说啥却一句也说不出来。握着手机,他在心里打定主意,这四坛酒枣,自己留两坛给敬老院的伙伴们品尝,另外那两坛,等年三十给邻居们送回去,过年啦,邻居们不能没有酒枣吃!尤其他还要回去看看牛淑英这个好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