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袭白虎团

1953年夏,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后阶段,也是最紧张的阶段,为彻底粉碎敌人拖延时间的梦想,迫使其老老实实坐下来谈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城前线发动了大规模反攻。“奇袭白虎团”便是金城战役中一次极为出色的战术行动,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极为出色的一仗。

精挑细选  精英担重任

从1953年6月下旬起,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许多部队开到了金城前线,准备向拖延板门店停战谈判、破坏战俘遣返协议、不愿实现朝鲜和平的韩军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反击战。金城,驻有被称为韩军“精锐师团”的首都师,而这个师的第一团,又是敌人精锐部队中的精锐,全副美式装备,号称“白虎团”,被部署在最前沿的险要地段上。上级命令志愿军前线部队三天内必须拿下伸进“三八线”北侧中段、朝鲜境内一块约48平方公里的高地,敲掉金城地区敌人突出地带的这个“硬钉子”。

在志愿军第六十八军二○三师制订的作战计划里,有这么一项任务:在战役开始发起攻击的同时,派一支精悍小分队插入敌后,用化装奇袭的手段,端掉“白虎团”团部,从而有效地配合整个部队的作战。

经过周密计划,被安排去完成这项任务的,是一个12人的侦察班。从实战需要来看,一个班的人是不够用的,但是从行动风险来看,就是一个班也显得多了。更重要的是,这个小分队必须要有一位坚强的指挥员──他不仅要敢于冒险,勇于牺牲,而且在天大的困难面前也要毫不畏缩,在每一个紧要关头,都能果断而正确地做出决定、执行任务。

带领小分队执行“虎口拔牙”任务的重担,最终落在了有勇有谋,被誉为“大力士”“飞毛腿”和“小诸葛”的侦察排副排长杨育才肩上。之所以选杨育才,是因为他作战机敏,胆大心细,曾多次出色地完成过战地侦察任务。

上级安排任务时反复强调:小分队独立作战,任务专一,以消灭“白虎团”为唯一目标。遇敌时能绕则绕,能混则混,绕不过混不过,动刀不动枪。

涉险克难  巧过地雷阵

1953年7月13日夜,风雨交加,12名侦察员化装成敌军,在装扮成美军顾问的杨育才率领下,沿着事先选定的穿插路线,时而匍匐,时而跃进,如利剑一般直插敌人心脏。

敌人的阵地上布满了道道铁丝网。侦察员们在黑暗中,有的被铁丝网戳伤了腿和脚,有的被划破了手和脸。

铁丝网可以越过,但无处不在的地雷却很难防备。在前头开路的赵顺合,突然急促而低沉地向杨育才喊道:“地雷!副排长,我踏着地雷啦!”

“把脚踩住!不要松开!”杨育才心头一怔,急忙喊了一声,并迅速地跑了过去。

赵顺合一只脚踏在地雷的铁板上,另一只脚已经跨出去了。在这一瞬间,杨育才又喊了一声:“把脚踩住!”他知道,一旦赵顺合的脚没有收住,地雷爆炸了,将会是什么后果。

随后,杨育才小心翼翼地帮赵顺合把铁板两旁的泥土扒开,地雷慢慢地露了出来。他的手接触到地雷的斑纹时,就发觉这像一个反坦克地雷。“可能不要紧!”这种反坦克地雷压上时不会爆炸,一旦移开,马上就会弹起在空中爆炸,造成人员伤亡。但人的重量轻,地雷不受到很大的外在压力,一般不会爆炸。为了保险起见,杨育才让其他侦察员都趴下来,然后对赵顺合说:“先趴下,把身子卧倒以后,再迅速抽出那只脚。绝不能大意!”

事情果真像杨育才预料的那样,地雷没爆炸,大家都深深地松了一口气。可是,杨育才的心并没有轻松下来。有反坦克地雷的地方,还能没有别的地雷?这是稍微有点儿战斗经验的战士都能想得到的。

“不能再受这种威胁了。”杨育才思考着如何安全通过雷区的办法。开始,他叫每个侦察员把裤腿和袖子都挽起来,躬着腰一步一步向前探索,想依靠皮肤的感触,去发现那些暗藏的挂雷、拉雷……可是,没走多远,他就有些恼火,这样的方式什么时候才能走完呢?现在再没有比时间更宝贵了。

这时,夹杂在炮火声中,传来了微弱的流水声,一下子提醒了杨育才:地雷是不会埋在被大雨刚冲出来的水沟里的,顺沟走就能确保安全。就这样,他们沿着小溪,艰难地向着“白虎团”团部迈进。

胆大心细  意外获口令

侦察员们越来越深入敌人腹地,这就像闯进虎穴一样,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点,会突然和敌人遭遇。对于可能遭遇敌人这件事,侦察员们都有准备,但叫人犯难的是,要顺利完成任务,就既要通过一路上所有的关口,又要不暴露自己。要做到这一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获取敌人当晚的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