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包光潜先生的佳作《陶渊明的红颜知己》,在为五柳居士感慨嗟叹的同时,不禁想起他的诗歌风格以及由此产生的处世哲学——冲淡。
冲和、淡泊,叫做冲淡。这本是中国古代诗歌风格之一,与纤秾相反相成。陶渊明称得上是冲淡的开山鼻祖,这是因为他的诗歌多描写平淡的日常生活,然而历代文人多是不屑谈生活和农事的,特别是在讲究文章词藻华丽的晋代,陶渊明冲淡平和的诗风实为一大另类,然而他的诗却能在平淡处见神奇,于朴素中见绮丽,将日常生活诗意化是一大创举,亦是陶诗的审美意义的所在。故而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他“开千古平淡之宗”;朱熹评论称:“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苏轼则谓:“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冲淡诗风的形成,其实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直接的关联。从魏晋到南北朝,诸多门阀贵族争斗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士大夫和文人们经常生活在既富贵安乐又忧生杂念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嵇康、谢灵运等人的惨遭杀戮,更是从灵魂深处触动了一群桀骜不驯的觉醒者。在这群觉醒者中间,阮籍是一位,陶潜则是另一位。不过阮籍比较消极,“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他采取的是不涉是非和明哲保身的态度,或闭门读书,或登山临水,或酣醉不醒,或缄口不言;而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本应步入仕途、承续家风的陶渊明却十分坚决,“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岂与鹑鷃游,连翩戏中庭”,只取平淡清净为乐,将自己完全放逐到“南山”与“东篱”之间,故而陈寅恪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淡之关系》中说陶渊明的冲淡,是“信天师道”的冲淡,这寥寥四字言简意赅地点明了其归隐的果毅。
从本质上说,陶渊明冲淡的处世哲学,是他见多了沽名钓誉、贪饵吞钩、奴颜屈膝、背信弃义等等卑劣行径之后,才逐渐形成的。他在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和阳奉阴违的世态炎凉中,开始明辨其中之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虚无”“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否”;同时发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温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快慰,这才是他梦寐以求并不肯舍弃的理想生活,他能在这里真正领受到生命回复本性的快乐和幸福。
有一点需要强调:鲁迅先生曾经提醒人们注意冲淡平和的陶渊明,背后还有其刚猛雄放的一面。其实这不难理解,年轻时的陶渊明也是心存理想、抱负远大的,他的诗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在他41岁归隐山林之后,也还有再度出仕的可能,统治者曾在他49岁和54岁时两次征召其为着作郎,陶渊明都毫不动心;江州刺史檀道济上任后亲自带着米肉去看望他,也算是礼贤下士了,可陶老夫子依然我行我素,将其米肉挥而去之。
学一学陶渊明冲淡的处世哲学吧,因为冲淡能够帮助我们树立“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的信条,明确“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的理念,最终达到“平和兼有淡泊,返璞复又归真”的至美至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