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替代的汉武帝时代(2)

当时暴利行业有三:铸钱、冶铁、煮盐。其中,铸钱的权力早已收归国有,现在要做进一步的改革。除了继续在铜钱的重量上做文章外,还推出了所谓“白金三品”:汉武帝用银和锡铸造三种新货币,规定钱币上有龙纹的价值三千钱,马纹的价值五百钱,龟纹的价值三百钱。

煮盐、冶铁两个行业,从此也要国家垄断。汉武帝首先做出慷慨的姿态:来自盐铁的税收,本是用于皇帝的私人开销的,现在,他要转交给国家的财政部门。接下来,汉武帝就要求天下商人和自己一样慷慨:他任命盐铁行业的富商为国家的官吏,实际上就是那些盐铁产业还由你来管理,但产业的性质已经由私有变成国有。这项工作的具体推行,是由东郭咸阳和孔仅两人负责的。身为业内巨头出身的官员,商人要想玩什么花招抗拒朝廷的新政,当然瞒不过他们的眼睛。

这一系列改革如同一把把镰刀,疯狂收割着民间财富。但所有这些都还不够。所以汉武帝设计了一个厉害至极的配套政策,也就是告缗:

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

检举者的获益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应该很容易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但事实上一开始算缗、告缗的实施效果不佳。各郡国的政府因为这笔收入是用于国家开支,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同时又预感到引发的社会动荡可能很大,大多采取了敷衍塞责的态度。所以,元狩六年、元鼎三年,汉武帝都不得不重申,告缗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大量启用新型官员。这就需要提到一个极具汉武帝时代特色的名词:“酷吏”。

皇帝实现了“小目标”

一个叫杨可的人主持告缗工作,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给我们留下这个人太多的信息,只知道他做到了“告缗遍天下”,就是大汉的天空之下,到处都有人在举报有钱人瞒报财产。结果“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拥有十万钱以上的人家,大都成了举报对象。毕竟,在饥寒交迫的人眼里,你怎么能说自己不是有钱人呢。

那么此时汉武帝的意思是什么?朝廷需要很多很多的钱,告缗的罪名成立,朝廷就可以没收人家一半家产,太符合皇帝的意思了。所以只要被举报隐瞒家产,基本就别想翻案了。

被告缗的人大多破产,他们的表现,充分证明汉武帝优待军人、赈济灾民而拿他们开刀,绝对是正确的选择。此时他们的做法是:既然存钱都是帮别人存的,自己还受苦受累干吗呢?于是不再辛勤工作,有钱就吃点好的,做几件漂亮衣服,并没有太多暴动叛乱的事。

大汉的秩序显得一切正常。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时代的第一理财高手桑弘羊开始担任大农丞,即财政部副部长。

桑弘羊推出一项新的改革叫作“均输”。大汉的各郡国都要向朝廷进贡物品,这个行为源于古老传统,西周时代诸侯对天子就应该如此。按照西周的交通条件,运输的成本很容易就会大大超过贡品的价值,所以进贡这个行为,主要意义是诸侯向天子表达忠诚。桑弘羊却敏锐地从中发现了商机。

朝廷控制天下道路,有物流优势;朝廷掌握各地民情,有资讯优势。何不把贡品变成商品,根据各地需求,运输贩卖获取利润,最终把钱上缴国库呢?简单说,就是打击商人的同时,国家直接经商,这就是所谓“均输之法”。和均输法配套,后来桑弘羊又创设了“平准之法”,也就是朝廷规定物价,不许肆意涨价。

这两项政策犹如平行的双翼,给朝廷带来的收益立竿见影。加上盐铁专营、算缗告缗等措施获取的巨额收入,元鼎年间,国家财政就开始走出了困境。司马迁写道:“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人民要缴纳的赋税并没有增加,国家开支却一下子有富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