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银行,人们想存钱怎么办?(2)

至公元760年,朝廷不得不改重轮乾元为一当三十,三年后又改乾元钱为一当二,重轮钱一当三,接着又改为大小钱一律一当一,各种大小钱平价流通。这样一来,由于货币大幅度贬值,每千文重轮钱可熔铜二十斤,相较开元钱而言,可获利三倍不止,所以私铸又转为了私熔,铜币流通更是加速减少。加上政府收进铜钱,百姓们发现铜钱是供不应求的,所以存在家里基本不花出去。因此,唐肃宗不得不实行了限钱法。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中央规定,上至官吏、下至士庶,存的铜钱均不得超过五千贯。如果超出这个上限,会被勒令在一个月之内接受某项惩罚;若是超出了一个月仍违反此令者,可能会被直接处死。

不过,纵使法令森严且接连不断,民间储蓄却未被在根本上动摇,可见我们的世代先民多重视存钱。

除了金属货币,纸币其实也很早就出现了,为众人熟知的交子就是我国最早的纸币。那么,古人会存纸币吗?

说实话,从工作量来看,纸币比金属货币的存储难度小多了,随便找一个小空间,就能放进去好多张,不费力气又整洁利落。但是从财产保值的角度来看,存纸币的人可能最后亏得一塌糊涂。

为什么呢?北宋时,交子在四川横空出世,开始承担一部分金属货币的职能;至南宋,高宗发行会子,不久后由于发行过量,很多人拿了纸币去换铜钱,导致纸币价格跳水;金国发行交钞,后因被铁木真和宋廷夹击,国家负担增重,增发了过多交钞,致使钞券一步步变为废纸。

元代时,世祖中统元年又开始印制交钞,不出意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印多了,钞票沦为废纸;至明代中叶,因为铜产量跟不上,所以政府又开始印钞,叫“大明宝钞”,但不出意外,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又双叒印多了,钞票又双叒沦为废纸。

历史的教训告诉人们,不要靠近纸钞,会变得不幸。所以,清代时,虽然统治者仍在不厌其烦地推行纸钞,但是民间的接受度很低,一直没怎么流通起来。最后,大家还是回到了铜钱的欢乐世界。

所以,古人不存纸钞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纸钞不易保存或数量稀少,而是到头来,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这钱存了和没存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专业存钱机构出现

基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储蓄的刚需,专业存钱机构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银行的祖先——柜坊出现之前,还有一个很神奇的存钱机构,或者说金融机构——寺庙。

随着佛教由“唯明自利”的小乘佛教阶段进入“自利利他”的大乘佛教阶段,原本相对“与世隔绝”的寺院开始与世俗社会越来越频繁地往来,这便为寺院金融的勃兴创造了条件。

当时,正值魏晋南北朝之乱世,佛教在世家大族的大力追捧中成为“国教”,从而引致了社会更大量的捐施。而乱世中的百姓被沉重的徭役压得喘不过来气,遂纷纷出家,涌入免税、免役的寺院。如此一来,当时的寺院相当于什么都没干,就收获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足量的劳动力。于是,一种强大而稳定的“庄园经济”在寺庙中诞生。

到了隋唐,随着佛教的进一步传播,社会各阶层源源不断地给寺院捐去大量财物,其物资之丰富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比如,仅饮食“无尽藏”一项,就有粳米、糯米、面粉……柴、厨具、调料、蜂蜜……酪、瓜菜等等。各项捐施,逐渐形成了寺院相对完备的“资产组合”。

而在“普度众生”的理念下,寺院在聚敛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一方面大搞“公益”,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借贷机制。寺院的大部分借贷,都属于举贷,无需实物抵押,纯粹建立在个人信用的基础上。

反倒是这种看起来最不保险的机制,成为寺院金融中颇为稳定的一部分。由于“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佛教理念深入人心,所以从佛教寺院里借钱,这个行为本身就被赋予了非同凡响的意义。从庙里借来的钱,是从佛祖那里借来的钱,如果还不上,必然会受到神力惩罚,死后化身为饿鬼,转世成为畜生。

这钱谁敢不还啊!于是,宗教信念孕育了极其强有力的契约,这种信用保证比任何抵押物都有用。

渐渐地,寺院这个靠谱、稳定、有组织、有财力的机构形成了稳定的借贷业务,其信誉极高,吸引了达官贵人们委托寺院放款,寺院也逐步推出了存款和代客管理钱财的业务。把钱存进寺院,就成为一个在外储蓄的选择。

不过,因为完全依托于佛教的兴盛,寺院金融在唐代以后逐步走向没落。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为众人熟知。唐代时,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的商人开始尝试开办柜坊,专门保管人们无处安放的钱财,并借此收取手续费。至宋元,柜坊渐渐演变为钱庄,储蓄规模扩大,业务也走向细分化和专业化。

到了明清,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从萌芽到活跃,商人们为了筹措资金,纷纷设立票号、钱庄一类的信用机构。它们接受存款,并开始设定定期储蓄与活期储蓄,同时返给储户一定的利息。钱庄后来则逐渐演变成了银行。

一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1407年在威尼斯成立的。我国第一家商业银行出现于光绪年间(1871-1908),名为“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改为“大清银行”,自此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正式出现。

再后来,银行业飞速发展,我们从绞尽脑汁地找地方藏钱,变成了绞尽脑汁地藏存折,接着又变成了绞尽脑汁地藏银行卡。而现在,虽然以上形式俱在,但更多的情况,是钱财变成了数字,被装进随身携带的手机。

从巨大的钱窖到一只巴掌大的手机,从千斤重的银两到没有重量的虚拟货币,都是千百年来有着储蓄刚需的人们,在收获财富、拥有财富和守护财富的憧憬中,一步步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