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甲追悔莫及,恐惧异常,不得不跑回来复职。他只恨自己当初太过嚣张,闯下滔天大祸,如今只剩下一条路:硬着头皮去认罪,任人宰割。他脱去上衣,光着背,诚惶诚恐地去向韩安国谢罪。
韩安国见田甲肉袒登门谢罪,笑着对他说:“对不起,死灰已经复燃了,你现在可以兑现诺言了,撒一泡尿浇灭它!”
田甲的脸憋得像紫茄子一样,羞愧至极。
韩安国冷冷地看着田甲那副窘态,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接着笑呵呵地说:“你说,像你们这种人值得我出手吗?”
田甲喜出望外,他怎么也想不到韩安国竟如此豁达大度,只顾鸡啄米般使劲儿给韩安国磕头。
从此,韩安国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样,不计前嫌,很友善地对待田甲。
由这一事件衍生出的汉语成语“死灰复燃”,千古流传。
建元六年(前135年),韩安国擢升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这一年,匈奴遣使者前来请求和亲,武帝交由朝臣讨论。大行令王恢是燕地人,又多次出任边郡官吏,非常熟悉匈奴的情况,主张和不如战,因为即使当前答应和亲,过不了几年匈奴又会背弃盟约,挥师南下,最终还是难免一战。因此,奏请武帝,拒绝和亲,且事不宜迟,现在就速速发兵,攻打匈奴。
群臣围绕和亲还是出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韩安国上奏说:“千里而战,兵不获利。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韩安国的和亲之议,短短数语,却连续使用了两个妙喻:强弩之末,不能穿透鲁缟;强风之末,不能吹起鸿毛。这两个妙喻深深打动了不少人的心弦,群臣的意见大多倒向了韩安国一方。
于是,武帝遂罢发兵征伐之议,决定与匈奴和亲。
“强弩之末”这个汉语成语,由这一历史事件衍生而来。
时运不济,惜与丞相失之交臂
据《史记·韩安国列传》,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这样一位天下仰慕、当朝皇帝称誉为治国之才的朝中重臣,却因为时运不济而与丞相之位失之交臂。
元光五年(前130年),丞相田蚡病逝,这时候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已四年多,又声望日隆,顺理成章,便做了代理丞相。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韩安国在一次给武帝导引车驾时不慎堕下车,摔成骨折,成为跛脚。
武帝打算正式任命韩安国为丞相,又对他那只跛脚心存顾忌。堂堂大汉帝国,倘选一个一摇三晃的跛子做丞相,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于是,便派使者去登门探望,使者回来报告说,韩安国的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武帝改变了主意,任命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
韩安国休养了几个月,渐渐康复,走路不再跛了。脚的创伤长好了,却又添了心灵的创伤——从此与丞相之位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