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帝的崇陵是中国最后一座帝陵。崇陵位于清西陵内,原名九龙峪,被确认为万年吉地后,更名为金龙峪。当时及后世均有传言称,慈禧太后过于强势,所以光绪帝在世时,不曾营建万年吉地。在光绪帝去世后,方才急匆匆地在清西陵选择吉地,营建帝陵。
实际上,早在光绪元年,慈禧就已为年幼的光绪帝在西陵九龙峪“定立穴”。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慈禧、光绪帝巡视西陵。此次出巡中,风水大师、内务府大臣英年及相关官员均前往九龙峪相地。
内务府大臣英年,字菊侪,隶内务府汉军正白旗,以贡生考取笔帖式。崇彝曾记载了英年升官的原因,英年“本寒士,通风鉴之术,以夤缘李莲英辈,正值光绪十二三年,修三海、颐和园之役,为看苑中风水,盖先得内侍消息,凡宫中所欲作者,皆迎合懿旨,故得进身。数年之间,由三院卿(不记何院)骤升工部侍郎,且兼左右翼总兵”。
英年、翁同龢均认为光绪元年所点的穴不适合,另选了吉地,竖立“金星宝盖”石柱作为标志,准备回銮后,再派员会同钦天监前来勘探点穴。此次点穴之处,在英年看来,为最佳之地,“风水甚旺,龙脉萃聚于斯”。
光绪十三年勘测九龙峪后,预备在秋季兴办万年吉地工程。但由于各种原因被延误,且光绪朝又经历了如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入侵等系列大变动,一直未曾开展。
1905年,光绪登基已经三十一年,军机处奏请钦派大臣修万年吉地,最终也未实施。至光绪帝病逝后,方才开始了崇陵的营建。根据《优待清室条件》第五条,崇陵未完工程及奉安大典,经费由中华民国支出。时任大总统袁世凯特派赵秉钧与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等协商之后,拨款赶修。至1915年,工程完工。
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在妙高峰七王坟选择了陵寝基址。七王坟址早在唐代就是佛家圣地,醇亲王奕譞生前在此养病时,看中了此地,由慈禧与光绪帝赐银五万两买山建坟,于同治七年(1868)开始筹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竣工。不想醇亲王奕譞的墓地,却引发了风水之争,英年也参与其中。
醇亲王墓道前,有银杏树一株,此树高数十丈,八九合抱,树龄有百余年。英年对慈禧太后云:“皇家风水,全被此枝占去,请伐之以利本枝。”慈禧太后听了有所感触,终究不敢轻动,询问光绪帝。光绪帝虽然性格懦弱,听闻要破坏自己生父的风水,也勃然大怒:“尔等谁敢伐此树者,请先砍我头。”光绪帝的强硬态度,也让慈禧不满,坚定了要砍树,双方相持月余。一日,光绪帝退朝后,听太监报告,太后一早派了内务府中人,前往醇亲王奕譞园寝。光绪帝急带了人出京,到了妙高峰时,树已经被砍倒,树根也被掘出。光绪帝“绕墓三匝,顿足拭泪而归。此光绪二十三年事也”。
英年初期不过是内务府中一包衣,因为精通风水,得到慈禧宠幸,升任内务府大臣。英年也以自己的风水术,为皇家效力。他至东陵巡视时,看到东陵的风水围墙坍塌甚多,树木多被虫所侵害,就此忧虑不已。因为一旦树木被侵害,守陵士兵常隐瞒不报,会造成更大范围的虫害。英年紧急上奏,请求整顿,称此“于风水大有关系”。光绪十四年冬,西苑铁路南段竣工,北段铁路则推迟到来年立春后动工,主要是英年认为本年不宜动土。
在同光年间,三海工程及帝后陵等大工程皆由英年充监工大臣,贪墨几近百万两。八国联军入京师后,英年家中被劫掠一空。其子为浙江候补道员,收拾家中残余钱财,仍得财二十余万两。
光绪二十六年(1900)的庚子之乱中,英年积极对外主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之后,开出了一份必须加以惩戒的大臣名单,英年也名列其中。光绪二十七年正月初六日,英年被赐自尽。京师人叹息称:“平生为他人看风水,于己身何不慎处之?妙高峰醇王园寝,亦英侍郎所定。伐树之役,或出于主张,冥冥中或亦造因也。”
皇帝的陵寝工程,乃是皇室第一等工程,为了营造帝陵,可以不惜代价,极尽奢华。皇帝登基之后,即堪舆风水,营造陵寝。通过陵寝,帝王们希望能在逝去后过上活着时一样的生活,同时也希望由风水而庇佑子孙。在陵寝中举办的祭祀典礼,以期凝聚其后世子孙,塑造皇家权威,维持王朝万载。只是奢华的帝陵,在后世常成为盗墓者们的目标。帝王的枯骸,最终也成为一堆尘埃。繁华皆空,帝陵成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