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霸府是如何取代汉室朝廷的

公元220 年,魏王曹操薨。世子曹丕袭父爵,于当年十月代汉,登极称帝。曹氏父子不仅实现了儒学士人构想中的“尧舜禅让”,也为后世军阀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禅代模板。尤其是曹操取代汉室朝廷的关键性工具——霸府,更成为此后权臣把持朝政、建立新政权的必要性手段。“霸府”是什么?曹操是如何依靠它取代汉室朝廷的?

将军幕府

霸府之“霸”,犹春秋五霸之“霸”。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郑玄注曰:“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郑玄是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家,其注释代表了时人对“霸”字的理解。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霸者”,如春秋五霸一般,凭借自身强大实力胁迫天子,把持朝政,进而掌握至高权力。

在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号》中,霸者又有“不失人臣之义”的一面。这样的权臣,名义上还是臣子,不可轻易僭越。但古代霸者的最终目标,终究还是取天子而代之。在掌权时,他们往往会另外组建一套“人事班子”,让自己人逐渐取代、架空原有的行政体系。因此,权臣用于控制朝廷的府署机构,即可称为“霸府”,这个“朝廷之下的小朝廷”,俨然已是国家实际上的军政中心。

在曹操创业早期,其府署机构多称“幕府”。但“幕府”也不是随便开的。按汉制,三公、太傅与将军方有资格开府治事。汉代太傅不常置,三公为外朝执牛耳者,自然需要帮手协助自己处理朝政;至于将军,只有在外出征伐之际方设幕府,作为其参谋与秘书之处。汉末以降,战争频起,原本为临时设置的征伐将军逐渐常置,杂号将军之滥觞,亦由此之始。

曹操参与讨董之战时,位卑言轻,连奋武将军也是代理的。好在,他可以用将军名义开府了。这个以军府之名建立起的幕府,便是曹操霸府的雏形,即便他不久之后入主兖州,另外组建州府,其幕府仍凌驾于其上。

所谓“州府”,是州牧、刺史治理地方的府署机构。尽管兖州府是曹操与当地大族、豪强妥协的结果,但也能帮助他筛选人才。如曹魏名臣程昱、满宠、毛阶等人,皆出自兖州。

公府之名

曹操仕途的转折点,在建安元年(196)。这一年,曹操迎天子都许,任司空,名义上的官位有了质的飞跃。但一个三公之位,显然无法让曹操独揽大权。据《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记载:“天子假太祖节钺,录尚书事……以太祖为大将军……公(曹操)乃固辞,以大将军让绍。天子拜公司空,行车骑将军。”裴松之注引《献帝纪》曰:“又领司隶校尉。”曹操的这些“兼职”,正是他独断朝纲的第一步。

自董卓入洛,朝政大权虽几度易手,但总体而言,依旧被这么几类人把持:一是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二是负责诏书批阅和下达的尚书台,三是皇帝身边的侧近群体。三公地位崇高,能参议朝政、监察百官,但时入东汉,其权力早已大不如前。反观连接外朝与内廷的尚书台,职权却愈发重要。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虽“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亦不远矣。

皇帝身边的侧近群体,以往由外戚与宦官充任。这两大集团百余年来轮番秉政,却在东汉末年一朝倾覆。王允计除董卓后,为弥补皇帝侧近群体的真空,乃依汉世故事,设侍中、黄门侍郎各六员。皇帝侧近群体的新代表——侍臣,自此走上了历史舞台。

但此时的朝政大权仍高度集中于一人之手。司徒王允以三公之职录尚书事,综理朝政,堪称“真宰相”。后王允身死,三公如杨彪等人皆录尚书事,相权一分为三。

至曹操迎奉天子,太尉杨彪与司空张喜“以疾逊位”,待他任司空时,太尉空置,司徒赵温静默,以司空录尚书事的曹操便如昔日的王允一般,成了汉廷“宰相”。

此外,曹操还兼任司隶校尉,如董卓、李傕一般,有监察、弹劾百官之权。不久后,曹操将司隶校尉让给老友丁冲担任。而曹操的心腹荀彧,本为幕府司马,此时却出任“侍中守尚书令”,另有钟繇为“侍中、尚书仆射”,他们在掌控尚书台的前提下加侍中,就能将眼线深入到“侍臣”群体之中,对天子进行严密监控。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略定北方,任大汉丞相,对朝廷的掌控更胜往昔,其幕府也算是真正的霸府了。

以魏代汉

曹操霸府在日趋成熟之际,已与传统的司空、丞相府有明显差异,在汉代公府的基础上,它兼有幕府、州府的职能或名义。

如前所述,曹操霸府的雏形是以将军之名开设幕府。建安四年(199)董承任车骑将军后,曹操就已不再担任军职,但他的司空府中,却一直存在军师、军祭酒、军谋祭酒、军谋掾、参军等一众与军事有关的机构。此类军职频繁出现在建安初年,显然是曹操因征战之需而进行的创制。

至曹操任丞相后,还出现了前军师(钟繇)、中军师(荀彧)与领军(史奂)、中护军(韩浩)等职。除军事参谋、秘书之需,这些职位的设立也有利于曹操更好地掌控军队。

出于对地方治理的需要,曹操霸府中还保留着州府。建安九年(204),曹操入邺城,领冀州牧,同时让还兖州牧。后曹操采纳郭嘉之谋,“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这些地方州府,也是曹操霸府中的一部分。

当曹操决意代汉,其霸府也能迅速适应新的执政体系。建安十八年(213)五月,天子诏令曹操为魏国公、丞相领冀州牧,以河东等十郡为魏国领土。十一月,魏国“初置尚书、侍中、六卿”,中军师荀攸守尚书令、左军师凉茂转尚书仆射、丞相长史徐奕任尚书、丞相军祭酒杜袭任侍中、前军师钟繇任大理、魏郡太守国渊任太仆……

魏国所设官员,绝大多数出自曹操霸府。其职权、名位的合法性来源于曹操霸府,所以他们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帮助曹氏父子推动代汉大业。而随着曹操霸府不断升格,他们也水涨船高,最终成了魏国的功勋名宿。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