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里常出现这样一种反转情节:某臣民犯下死罪,处决之前,家人突然拿出本朝先帝御赐的“免死牌”,将罪人从鬼门关拉回。古代真的有这种免死牌吗?
还真有!免死牌的正式名称叫“铁券”,是一块带有铭文的铁牌子,外形如弧状的瓦片。有的铁券铭文用朱砂填充,字体为红色,所以叫“丹书铁券”;有的铁券铭文用黄金填充,所以叫“金书铁券”;还有的铁券本身就为黄金材质,因此有了“免死金牌”的说法。古代的铁券一般一式两份,一份放在太庙或宫中,一份发给受赐人。使用时,两份铁券能契合在一起,表明铁券的真实性。
铁券制度草创于西汉。汉高祖刘邦是草莽出身,靠着众多老哥们儿的奋力辅佐才夺取了天下。当了皇帝后,刘邦给这些建国功勋许诺了许多特权,镌刻在铁券上,然后放在金盒子里,藏于宗庙中。《汉书·高帝纪》记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这是史书对铁券最早的记载。文中,铁券被称为“铁契”.“契”即契约,有盟誓承诺的作用。所以,汉初的铁券本质是皇帝对功臣做出的盟誓承诺,相当于功臣的“荣誉证书”或“优待证”.然而,汉朝铁券的各种优待中,并无免死的内容,也起不到免死护身的作用。司马迁曾做过统计,汉初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个,到了汉武帝太初年间,这些功臣的后代只剩下五个还被“封侯”,其余都“殒命亡国”了。可见,汉朝铁券根本无法免死。
到了唐朝,铁券制度正式确立,铁券的发放和使用变得制度化、规范化、程式化。这时候的铁券才真正具备免死的作用。唐朝铁券的铭文内容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赐铁券的日期,受赐者的姓名、官爵、邑地,此为受赐基本信息。
第二部分记载受赐者的功勋业绩,解释为何能够受赏铁券。此部分多为赞美之词。如唐僖宗赐给陈敬瑄的铁券中写有“卿五山镇地,一柱擎天,气压乾坤,量含宇宙,戮奸能如剪草,除莠更若焚巢”.听上去简直就是皇帝给大臣拍马屁。这么给你戴高帽,你还好意思不忠心事主吗?所以,古代铁券的首要作用是维护皇权统治。
铁券的第三部分是核心内容,会写明赏赐你哪些特权,免死的内容也在这部分。一般会写“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小罪随便犯——以及免除死罪的次数。具体免几次呢?受券者本人通常可免死七到十次之多,子孙后代还可以免死一到三次。铁券的最后是结束语,一般会有勉励语,鼓励受券者继续报效朝廷。在这部分,皇帝会起誓发愿,说些类似“山无陵、天地合”风格的誓词,以保证铁券长期有效。
宋、明两朝沿袭了唐朝的铁券制度,也做了一些调整。明朝铁券的免死次数比唐朝缩水许多,最多只能免死三次,子孙后代一般只能免死一次。这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在不断加强,皇帝对大臣的驾驭更加严格了。
在存世的铁券中,最古老、最着名的,当数唐朝钱镠的铁券。钱镠当年平叛有功,被唐昭宗赐予免死铁券。唐朝灭亡后,钱氏后裔一直珍藏此券。宋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乾隆帝都曾观赏过此铁券。明朝的铁券,正是朱元璋参考了这个铁券制作的。直到1959年,钱氏家族将其世代珍藏了一千多年的铁券捐献给国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