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35年,发生了两场火灾,火情不太大,但起火的地方要紧,“(建元)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汉高祖刘邦山崩后,各郡国均建庙纪念,这些庙统称高庙。高园指刘邦的陵园长陵,便殿不是主殿,相当于贵宾休息室。两次火灾后,武帝刘彻素服五日。中国的皇帝以年号纪元自汉武帝开始,在位54年,用了11个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建元六年是执政的第六个年头,这一年刘彻二十二岁。
刘彻十六岁即位,执政的前两个纪元内天灾连连,二十八岁之前的汉武帝,坐皇位比坐针毡还难受。“(建元)三年春,河水溢于平原,大饥,人相食。”黄河泛滥,人吃人。
“四年夏,有风赤如血。六月,旱。”汉代版的沙尘暴。大旱。
“秋八月,有星孛于东方,长竟天。”彗星出现东方天空,拖着长尾巴,直至天边。“元光二年,春,单于入塞。”匈奴犯边境。“三年春,河水徙,从顿丘东南流入渤海。”黄河改道。
“夏五月,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黄河泛滥。“四年夏四月,陨霜杀草。”仲夏飞雪,庄稼遭殃。“五月,地震。”“五年,秋七月,大风拔木。”“八月,螟。”大面积虫灾。“六年夏,大旱,蝗。”蝗灾。
“秋,匈奴盗边。冬,匈奴如上谷,杀略吏民。”上谷,今北京地区。
公元前134年,武帝在全国诏征高端人才,当年的话叫“贤良文学”,和今天的“德艺双馨”差不多,但“贤良文学”不是荣誉称号,而是皇帝的文化顾问,要书面策对皇帝的垂问。“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着之于篇,朕亲览焉。”于是,就有了汉武帝与董仲舒着名的“天人三策”答对,此后董仲舒备受国宠。但之后,他以两次火灾事件为缘起,写了一篇具体阐述自己学术思想的文章《灾异记》,核心内容仍是“天人三策”中的“天人感应”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这个文章被来家里串门的主父偃偷偷带走,呈报给汉武帝,主父偃也是文化大才,但人品差,以告密起家,以告密被杀头。武帝拿到这个文章,大怒,先是降死罪,又下诏特赦。再之后,董仲舒回到河北衡水老家,“以修学着书为事”。刘彻是大帝,对饱学的人内心尊敬,“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
汉武帝执政的前十二年历经坎坷,是历险,因为历险,才有了大汉的盛世。董仲舒直言获罪,也是历险,书生意气散尽后,成就一代大儒。这一对君臣,在历险中各自的人性都得到了弘扬和进步。人性的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比如今日中国百年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之路,社会的进步有目共睹,但人性的进步是滞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