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差道:“银子的事不劳先生费心,刺史老爷自然有办法。”李春起了疑心:“莫不是要搜刮民脂民膏?要那样的话,在下恕难从命!”
官差急忙解释道:“不会不会,刺史老爷决不会把负担强加在百姓头上。不瞒先生说,有一位财主心甘情愿捐银修桥。”
“哦?”李春有点惊喜,“竟有这样的好人?”
官差笑道:“确实如此。说起来,这位财主还是先生一位故人。”
李春终于露出笑脸:“我哪有这样的富人朋友,该不是你们拿我寻开心吧。”
官差呵呵笑道:“先生请跟我们走,到那儿你就知道了。”
来到赵州,李春并没有见到什么故人。现任刺史名叫柳裘,是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柳裘神秘地对李春笑道:“你只管安心修造大石桥,等到竣工之日,一个你意想不到的人就会出现。”
李春并不关心这个,把大石桥修好才是他多年的夙愿。当年的石板桥依然躺在洨河上。看见这座石板桥,李春心里就针扎一般疼痛。他让工匠们拆去那些歪歪扭扭不规则的石板,在原来的桥墩上继续施工。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朝廷传来了圣旨,命李春把大石桥建成天下最结实最漂亮的桥梁。最近海上有个叫倭奴国的弹丸小国,自诩擅长造桥,竟然不自量力向大隋叫板。倭奴国的挑衅激起了李春和官民的豪情,士绅百姓纷纷捐款、捐物、出义工。
李春将原来的普通石栏板修改为浮雕栏板,又根据修建寡妇桥的经验,在最初设计的大拱两肩上,创造性地分别添加了两个小拱,整体看上去轻盈别致,宛如花朵一般美。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大石桥完工这天,新登基的隋炀帝杨广亲临现场主持竣工仪式。文武百官和成千上万的百姓参加了这一盛大典礼。来自倭奴国的使者带来一张本国最好桥梁的画图,本打算当众羞辱隋炀帝。等到看见大石桥,立刻惊得目瞪口呆,悄悄把画图撕碎了。眼前这座巍然矗立的巨大石桥,犹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每一块栏板、每一根望柱都是那么精妙无比。栏板望柱上雕刻的飞龙、走兽、云朵、花卉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连衔接在桥石之间的每一个榫卯,都打磨得那么精细。这分明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工艺品!相比之下,自己国中的桥梁全都是土鸡瓦狗,不值一提。
一个人忽然来到李春跟前。李春先是一愣,接着脱口喊道:“王谊?王刺史!”
王谊羞得满脸通红,低头施礼道:“惭愧,草民王谊见过李先生。”
李春纳闷地问道:“你怎么会在这里?”
王谊还没答话,旁边的柳裘笑道:“这位就是捐银续建大石桥的财主,难道不是先生的故人吗?”
李春意外地看着王谊:“啊!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几年前,王谊被发配边关服苦役,不久遇上大赦,侥幸脱离苦海。回到家乡,王谊痛定思痛,悔不当初,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开始学做生意。经过数年的积累,手里有了一笔银子。想起当年李春说过的话,“修桥就是保命”,他越来越觉得对不起李春,对不起赵州百姓,也对不起朝廷的栽培。就这样,他萌生了捐银子续建大石桥的想法。因担心贸然去见李春会受到责骂,才想到请老朋友柳裘出面斡旋此事。
“你们这些当官的,花花肠子真多,办好事也要拐弯抹角。”李春调侃道。
周围的人哈哈大笑,王谊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像这样的大石桥,能有多少年的寿命?”王谊问了一个大家都关心的话题。
李春望着大石桥沉吟道:“这座桥所有的部分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如果不遭人为破坏的话,五百年之内不会出问题。”四周一片惊呼:“五百年?这怎么可能!”
皇帝也觉得李春在说大话,微笑摇头。望着一张张猜疑的面孔,李春自信地仰天长笑。
大石桥又名安济桥、赵州桥。当初,恐怕李春自己也不曾预料到,历经一千四百多年历史风雨的吹打,大石桥至今依旧岿然飞架于洨河之上,像一条永生不灭的蛟龙,穿云破雾,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