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初高中的时候,每到普通话宣传周,校园里、大街上、公交车上,都会挂上“请讲普通话”的宣传标语。我就在想,从小到大我们不都说普通话吗?有必要这样推广吗?而且我还觉得自己的普通话很标准。
直到上大学了,我一下子从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乌鲁木齐跨过长江去武汉读书。这一路3000多公里,坐火车到郑州后再转车才能去到武汉。在郑州,逢人都说河南话,连耳边吹过的风似乎都是河南味儿的,原来这里不说普通话。到了武汉武昌站,下了火车后就感觉像来到了外国,这里人说的话别说一句,一个字我都听不懂。过了长江就是南方,这南方话竟让我成了聋子。那一瞬间,我终于明白为啥要推广普通话了!
到了学校,院里有个和我一样来自新疆的学姐,特地来看我,问我来自新疆哪里,她一张口,我觉得就像回到了家,那一刻,我知道了什么叫乡音。虽然我们都说普通话,但说起话的音调语气各地都有各自的特点。乡音乡情,这带着新疆味儿的普通话让我觉得亲切,这就是所谓的乡情吧。
我的舍友有来自昆明的,广西的,山西的,武汉本地的,还有湖北潜江的。四年的大学时光,让我体会到了山西味儿的普通话,听懂了昆明话和武汉话,可粤语至今也听不懂。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有一天午休的时候,我在宿舍听到外面同学叽叽喳喳聊天的声音,感觉特别像日语,当时我问宿舍的同学,我们这楼里还有日本的留学生嘛?后来才知道那几个女生来自江苏张家港。来自五湖四海带着各种口音的同学们就在这儿度过最好的青春,汲取着知识的营养。不论你来自哪里,大家在聊天的时候,就会习以为常地夹杂着各地不一样的语言方式,各说各的,但各自都能明白。广西的同学说“食点咩嘢(吃点什么呢)”,武汉的同学说“一起去过早(吃早饭)”,昆明的同学说“好好好,天涯宫的热干面蛋酒板扎(好、棒的意思)得很”。
一路南下,考上研究生的我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广州,在中山大学继续深造。之前听过少许粤语歌曲,还看过一点点TVB的粤语电视剧。在校园里,大家都说普通话,也没有说粤语的舍友,这粤语就给耽搁了,至今也听不懂。但有一次香港之行后,发现香港人的粤语比广州人说得绵,听上去更有韵味。特别喜欢走在上下九(广州的步行街)的骑楼(岭南特色建筑)下,听着老店里放的粤剧,时间似乎就停下了。
在深圳工作后,身边又有了来自江西、福建、天津、山东、江苏、湖南、四川等全国各地的同事,在这个“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为自己打拼。大家说着带有家乡味儿的普通话,就像东北的乱炖,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三五好友小聚,可以轮着各地菜式,在这个移民城市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我们都是一家人,没有内外之分。
今天的我定居在苏南小镇张家港,就是方言听着像日语的小城。地方小了,可是苏州理工学院的同学们来自祖国各地,能让我听到各种方言。我喜欢听同学走在路上和家里人用方言聊天,有时候还能分辨出是哪儿的方言,很有意思。上大学时只能分辨南方方言的我,现在能听得出苏南苏北的不一样,甚至听得出张家港各个乡镇发音的不同。
几十年过去了,国家确实是大力推广了普通话,从幼儿园开始到处都讲普通话。可是,我突然想让我的孩子跟着爸爸、爷爷奶奶学学本地话,能用一种带有烙印和地域特征的语言走遍世界。
乡音难改,因为乡音是一种乡情;乡情多愁,因为乡情是一个人的心灵港湾;乡音在口中,乡情在心中,乡音乡情就是最本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