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窗口

前年冬天,母亲告诉我,家乡的老屋无论如何必须卖掉了。全家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反对卖屋的一个,为着一种说不清的理由。

而母亲的理由说得令人无可辩驳:“几十年没人住,再不卖就要坍了。你对老屋有情分,索性这次就去住几天吧,跟它告个别。”

我家老屋是一栋两层的楼房,在贫瘠的山村中,它像一座城堡般矗立着,十分显眼。全村人几乎都姓余,既有余氏祖堂也有余氏祠堂,但是最能代表余氏家族荣耀的,是这座楼。这次我家这么多兄弟姐妹一起回去,每人都可以宽宽敞敞地住一间。我住的是我出生和长大的那一间,在楼上,母亲前一天就雇人打扫得一尘不染。

人的记忆真是奇特。好几十年过去了,这间屋子的一切细枝末节竟然都还贮积在我脑海的最深处,再见到它,连每一缕木纹、每一块污斑都能严丝合缝地对上。我痴痴地环视一周,又伸出双手沿墙壁抚摩过去,就像抚摩着自己的灵魂。

终于,我摸到了窗台。这是我的眼睛,我最初就是从这儿开始打量世界。母亲怜惜地看着成日趴在窗边的儿子,下决心卸去沉重的窗板,换上两页推拉玻璃。玻璃是托人从县城买来的,路上碎了两次,装的时候又碎了一次,到第四次才装上。从此,这间屋子和我的眼睛一起明亮。窗外是茅舍、田野,不远处便是连绵的群山。

于是,童年的岁月便是无穷无尽的对山的遐想。跨山有一条隐隐约约的路,常见农夫挑着柴担在那里走动。山那边是什么呢?是集市?是大海?是庙台?是戏台?是神仙和鬼怪的所在?直到今天我也没有到山那边去过,我不会去,去了就会破碎整整一个童年。

我只是记住了山脊的每一个起伏,如果让我闭上眼睛随意画一条曲线,画出的很可能是这条山脊起伏线。对我而言,这是生命的第一曲线。

这天晚上我睡得很早。天很冷,乡间没有电灯,四周安静得怪异,只能睡。一床刚刚缝好的新棉被是从同村族亲那里借来的,已经晒了一天太阳,我一头钻进新棉花和阳光的香气里,几乎要融化了。或许会做一个关于童年的梦吧?可是什么梦也没有,一觉睡去,直到明亮的光逼得我把眼睛睁开。

怎么会这么明亮呢?我眯着眼睛向窗外看去,入眼竟是一排银亮的雪岭,昨天晚上下了一夜大雪,下在我无梦的沉睡中,下在岁月的沟壑间,下得如此充分,如此透彻。

一个陡起的记忆猛地闯入脑海。也是躺在被窝里,正两眼直勾勾地看着银亮的雪岭。母亲催我起床上学,我推说冷,多赖了一会儿。母亲无奈,陪着我看窗外。“喏,你看!”她突然用手指了一下。

顺着母亲的手看去,雪岭顶上,晃动着一个红点。一天一地都是一片洁白,这个红点便显得分外耀眼。这是河英,我的同班同学,她住在山那头,翻山上学来了。那年我才6岁,她比我大10岁,同上着小学二年级。她头上扎着一方长长的红头巾,那是学校的老师给她的。

这么一个女孩子一大清早就要翻过雪山来上学,家长和老师都不放心,后来有一位女教师出了主意,叫她扎上这方红头巾。女教师说:“只要你翻过山顶,我就可以凭着红头巾看到你。”河英的母亲说:“这主意好,上山时归我看。”

于是,这个河英上一趟学好气派,刚刚在那头山坡摆脱妈妈的目光,便投入这头山坡老师的注视。每个冬天的清早,她就化作雪岭上的一个红点,在两位女性的呵护下,像朝圣一样走向学校。

这件事,远近几个山村的人都知道。我母亲就每天期待着这个红点,作为催我起床的理由。这红点成了我们学校上课的预备铃声。只要河英一爬上山顶,山这边有孩子的家庭就忙碌开了。

十五六岁在当时的山乡,已是女孩应该结婚的年龄。早在一年前,家里已为河英安排了婚事。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子找不到了,两天后,在我们教室的窗口,躲躲闪闪地伸出了一个漂亮姑娘蓬头散发的脸。她怎么也不肯离开,要女教师收下她干杂活。女教师走过来,一手抚着她的肩头,一手轻轻地捋起她的头发……霎时,两双同样明净的眼睛静静相对。女教师眼波一闪,说了声“跟我走”,便拉起她的手走向办公室。

我们的小学设在一座废弃的尼姑庵里。几个不知从哪里来的美貌女教师,看着都像大户人家的小姐,都有逃婚的嫌疑。点名的时候,她们一般都只叫我们的名字,把姓省略掉,因为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姓。只有坐在我旁边的米根是个例外,姓陈,他家是从外地迁来的。

那天河英从办公室出来时,她和几个女教师的眼圈都是红红的。当天傍晚放学后,女教师们锁了校门,一个不剩地领着河英翻过山去,去与她的父母亲商量。第二天,河英就坐进了我们教室,成了班级里第二个不姓余的学生。

这件事何以办得这样爽利,直到我长大后还经常感到疑惑。新娘子逃婚在山村可是一件大事,如果已成事实,家长势必还要承担“赖婚”的责任。河英的父母怎么会让自己的女儿如此干脆地斩断前姻来上学呢?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几位女教师的奇异出现。

山村的农民一辈子也难得见到一个读书人,更无法想象一个女人能识文断字。我母亲因抗日战争从上海逃难到乡下,乡人发现她竟能坐在家里看一本本线装书和洋装书,还能帮他们写书信、查契约时,都将这些视为奇事。好多年后,母亲出门时还会有很多人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吓得她只好成天躲在“城堡”里。

那天晚上,这么多女教师一起来到山那边的河英家,一定把她父母震慑住了。这些完全来自另一世界的雅洁女子,柔声细气地说着他们根本反驳不了的陌生言辞。她们居然说,把河英交给她们,过不了几年也能变得像她们这样!河英的父母亲只知抹凳煮茶,频频点头,完全乱了方寸,最后,燃起火把,将女教师们送过了山岭。

据说,那天夜里,与河英父母一起送女教师过山的乡亲很多,连原本该是河英“婆家”的也在,长长的火把阵接成了一条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