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丹阳古城,女婿被称为“补代”,是把女婿当作儿子,补上无子一代的意思。我估计最初大约是对没有儿子的人家上门女婿的称谓,后来慢慢地泛指全部女婿了。补代称呼岳父为“丈人”,称呼岳母为“丈母娘”。我不知道“丈母”后面再加个“娘”字,是不是要求补代将丈母当娘对待的意思,但我却是心甘情愿、真心实意地将我的丈母当亲娘看待的。
1976年,我和妻子在同一个工厂同一个车间交接班。我比妻子早三年进厂,她进厂后听到工人师傅们对我的评价是一片赞扬,加上我之前处过一个女朋友有点经验,所以涉世未深的妻子很快被我“骗”到手了。开始的时候她父母都没意见,后来不知怎么听说了我爸爸是历史反革命,她家里一下子就炸了锅。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候谈婚论嫁讲究门当户对,最要紧的不是经济条件而是家庭出身。她家是三代贫民,她爸爸还是老革命老党员,而我家是历史反革命,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我自惭形秽不敢到她家去了,她独自顶着父母的教训和哥哥姐姐的劝说,不肯妥协。要说还是母女连心,关键时刻,丈母娘亲自到我家附近走访邻居,发现邻居们异口同声地夸我能文能武(会画画,练武术),心地善良有孝心,是个好青年。于是她老人家一锤定音“就是他!”保住了一桩美满姻缘(我与妻于1979年10月结婚)。我当时就对自己说,结婚后一定要对妻子好点,更要报答和孝敬丈母娘。
1989年冬天,与爷爷一起将我和姐姐抚养成人的奶奶,去世前几天躺在床上拉着我丈母娘的手说:“可怜荣荣从小没娘,名义上有个老子等于没有老子(注:我父亲在上海另有家庭)。现在他老子走了,爷爷走了,我也要走了,就剩下他们姐弟两个了,你就只当多生了一个儿子,把他当亲生儿子对待吧。”丈母娘连声说:“你放心你放心。”伸出空着的手帮奶奶擦去了枯瘦脸上横流的老泪。奶奶又转过头对站在床边的我说:“你以后一定要把丈母当亲娘对待,啊!”我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只能使劲地点头。奶奶的嘱咐正好为我原有的报恩意愿指明了方向。从此以后,在我心中丈母就是娘。
几十年来,我一直将丈人、丈母当亲生父母一样孝敬,二老也把我当亲儿子似的关爱。在长达40多年的相处里,我越来越觉得我的丈母娘是一个令人敬重,具有优良传统品质的妇女和老人。
她出身在上海市昌化路840号,父亲是建筑包工头,母亲是全职太太。她是独养女儿,大名徐宝女,从小娇生惯养。17岁时,她与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抓捕,从丹阳逃到上海的革命青年马登耀(我的丈人)结婚。丹阳一解放,她毫不犹豫地随丈夫从上海来到丹阳的陵口乡下,一待十多年。后来随丈夫到丹阳城里定居,全家七口人全靠丈夫一人的工资无法维持,她便到处打零工补贴家用。三十几岁开始到运输公司做搬运工,拉板车送货物。一板车货物两千多斤重,从车站或码头拉到乡下往往有十几、二十几里地,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她每天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家里,不能像男同事那样休息吃饭,还要急着烧晚饭、做家务、做针线,因为丈夫又从城里调到农村去工作了。我妻子至今还有这样的记忆:夏天里,太阳下山了,北河路71号大院里的人家陆续浇湿了各自门口一块地,搬出小桌小凳,摆上饭菜吃晚饭了。十来岁的她也浇了地搬出了桌凳,然后带着弟弟妹妹到大门口去等妈妈回家烧饭,免得不懂事的弟妹站在人家饭桌前流口水,让人看不起。天黑了,北河路南端昏暗的路灯下才出现妈妈疲惫的身影……一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宝贝独生女儿,能在一般男人都难以胜任的高强度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熬到退休,含辛茹苦地将六个子女抚养成人,并能无怨无悔、不离不弃地与一心为公很少顾家的丈夫善始善终,着实令人敬佩。
也许由于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饱尝生活艰辛的缘故,我丈母娘特别同情穷苦人,喜欢帮助弱者。我有个在千家乐市场摆摊卖鸡蛋的邻居告诉我,我丈母娘退休后在家闲不住,在市场里收管理费时,知道她眼睛高度近视,儿子也是残疾人,一直对她很照顾,还经常给她减免管理费。因为我常去中山路62号大院(上世纪80年代初,粮食局分配给我丈人的公房)看望丈母娘,邻居们跟我熟了,他们除了赞叹“马奶奶好福气,补代比人家儿子还孝顺”,更多的是夸我丈母娘有爱心,如何帮助别人,如何参加公益活动。我还有幸参与过一次她的爱心活动。
那天我和妻子一起去看她时,她半开玩笑地问我,最近混得怎么样?我说蛮好的。她就告诉我,楼下住的一个收废品的外地人,昨天电瓶三轮车上的电瓶被人偷了,买个电瓶要500元钱,她准备赞助这人200元,让我也赞助300元。我说,500元全由我出吧,立即从口袋里掏出500元钱给了她。我想,支持丈母娘的善行义举,也是表达我对她老人家的孝心。
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丈母娘年轻时吃尽了苦,但是步入老年后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福(她是中间苦两头甜):老伴享受老干部离休待遇,老大从铁路退休,老二当警察,老三当法官,六个子女的家庭状况都能跟得上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难得的是,她的子女们都知道父母尤其是母亲的不易,争先恐后表孝心。特别是十年前我老丈人去世后,子女们为母亲安度晚年煞费苦心,讨论了多种方案,最后决定由最小的妹妹去与老娘同住,陪伴老娘,其他子女每月补贴老娘100元生活费(后来增加到200元)。
老丈人的去世,给我敲了一记警钟,我该加快对丈母娘尽孝的步伐了,不然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因此,我每年都约舅子和大姨小姨们一起陪丈母娘去自驾游,让她欣赏美丽风景愉悦心情,并经常请她到饭店去吃饭,和她聊天哄她开心。五年前我戒了烟,我与妻子商定,每月节省下来的500元左右烟钱全部用来请丈母娘到饭店吃饭。后来患上轻度老年痴呆症的丈母娘,看到我去就说,我家荣荣又来带我上饭店了。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留下了一点遗憾。
丈母娘与我奶奶一样,也活到了88岁高龄,不过她在88岁这年只待了一天,她是2018年大年初一平静地告别人世的。按理说老人在这个岁数无疾而终没有任何痛苦,也是福气,做小辈的应该为她感到庆幸。但是面对亲人的永别,心里总是悲痛的,按风俗大年初一又不能哭泣发泄,所以大家心里都憋得慌。我想起丈母娘去世前两天与我的一番对话,心里更不是滋味。
这天晚上,因丈母娘身体不适,我夫妻俩去探望。闲聊中,她和我们一起回忆前几年跟我们去旅游过的地方,她竟然还能记得许多细节,嘿嘿地笑,我也很开心。突然,她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对我说:“我要是有本事捱到明年,我来敲他们的竹杠。”我忙问:“敲什么竹杠?”她赧然一笑说:“叫他们买件衣服哎。”我马上说:“过几天等你精神好了,我带你到华地百货买去。”不料这个承诺却永远不能兑现了,正应了那句老话:尽孝不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