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值得同情吗?(2)

早在上市前,俞敏洪就意识到了“教育”和“资本”的矛盾,他担心“新东方上市是否符合相关政策”。2006年前后,多部门都强调要反对教育产业化,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指出:“教育部一开始就反对,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俞敏洪也在个人传记中回忆过,上市前担心相关部门让新东方退市。

在2011年的中国民办培训教育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俞敏洪曾说过:“新东方上市,带了一个好头,也带了一个坏头。”

此后的多次采访中,俞敏洪都表示过,自己有两个后悔,一是后悔把新东方做得这么大,二是后悔新东方上市。俞敏洪自始至终都清楚,“做教育和上市还是有冲突的”。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新东方放掉,我恨不得从来没有做过新东方。”

对于新东方客观上造成的教育不公平,俞敏洪其实知道其中运行的逻辑,但他又不止一次地表现出一种挣扎:“其实因为怀疑,所以我做新东方做得不是那么带劲”。

后来就出现了那场出名的对,鲁豫问俞敏洪:“你有想过有一天新东方没有了吗?”

俞敏洪回答:“早晚会没有的。”

在2018年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俞敏洪再次预警了在线教育存在“爆大雷”风险,那个时候,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但是,在线教育机构却并没有受到限制。

在当时的会上,俞敏洪还呼吁,在线教育行业要有自律性,政府要拿出相应规范。

万万没想到,相应规范来了的时候,一条河上的所有的船都翻了。

目前来看,俞敏洪并没有认输,更没有退场,他还在尝试着。

在保持极强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创业的过程中,俞敏洪最终获得了他应得的,所以在失去的过程中,还能捐出桌椅获得流量。

“双减”政策下,人们见过太多教培机构跑路的、费尽心机不予退学费的,甚至撒泼耍赖玩失踪的。

的确,俞敏洪和他的新东方做了“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

但要明白,能做出这些事,完全不是靠情怀,而是靠准备和思考,这才是值得创业者们总结的。在全球商业的不确定性普遍放大的情况下,对企业领导者的要求不仅有开拓拼搏的精神,脱困解套的决心,更要有对风险的预期和防范,就像俞敏洪常说的那样,新东方最大的敌人,其实是看不到的。

靠什么返场

9月底,“双减”政策落地后,俞敏洪首次通过发布会与外界见面。在发布会中,俞敏洪曾表示,新东方将对现有的四六级项目、考研项目、出国考试项目、教资项目、财会项目进行全面升级,未来也将拓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司法考试等教育培训项目。升级后的大学生板块会在横向、纵向上做更多的延展。

当时俞敏洪这样说:“很多人认为这次发布会是一次新东方的转型,因为大学业务是被鼓励的项目,但实际上,我们心目中认为这是一次坚守和回归而已。”

两个月后的直播,俞敏洪又表示自己要搭建农业平台,让人不禁再次想到了罗永浩。

21年前,罗永浩给俞敏洪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求职信,在3次试讲后,俞敏洪接纳了他,罗永浩也从新东方的课堂一路成为如今的风云人物

在欠了一屁股债后,他开始直播带货书写自己的“真还传”,如今已成为某短视频平台带货顶流。

当俞敏洪直播表示自己将搭建农业平台后,不少人表示:“罗永浩投桃报李,当年你带我入行,如今我带你转行。”

直播带货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最终是流量和货的竞争。对于流量来说,只要资本够雄厚,就可以通过投流的方式获得,只是投放的时候,要精确计算回报罢了。与教培行业相比,直播行业未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不会减少太多。

从事实上看,俞敏洪的计划显然不只是直播带货那么简单,毕竟庞大的教育企业完全转型为选品电商的难度和跨度着实太大,更多的也跟俞敏洪内心的初心相悖。

“新东方可以做两件事情。第一,通过上下游企业平台的搭建,让更多的农民转型为农业产业工人,让他们有更好的收入。第二,可以让很多青年农民回到家乡去,让他们跟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让中国的留守儿童变得少一些。”俞敏洪在直播中说。

这些话乍一听很有价值,但没有什么实际的内容。需要多大投入?多长时间能有回报?又需要经历怎样的困难?这些俞敏洪都没说,只能当作他想清楚了吧。

在俞敏洪最近一波“操作”之后,中概教育股盘前直线拉升,新东方股价一度暴涨30%。都说感动无价,事实上看来,感动也是有价的。

陈可辛拍《中国合伙人》时,俞敏洪曾抱怨导演把自己拍得太窝囊了。

据说当年俞敏洪看完电影《中国合伙人》后,只说了一句:“现实比电影残酷。”

俞敏洪曾说过:“所有业务都失败了,新东方账上没钱了的那一天,我们喝顿大酒就散伙。”

目前看,现实确实比电影残酷,但新东方的账上还有钱,散伙的大酒,还不着急喝。

还在为体面和同情争吵的人们,不如先喝顿大酒,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