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认识北京就一定要去一趟天通苑,那里才是北京真实的模样。”
我从湖南去北京读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一不小心就在那里生活了18年。18年里,我换过很多份工作,也搬过很多次家。从2008年起,我在天通苑住了8年。
我和很多来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一样,在这个城市的边缘地带找到一个便宜的栖身之所,又在这个城市的中心地带工作,每天要花两三个小时往返其间。在早晚高峰的人潮里,自己仿佛蚂蚁一般,渺小又不辞辛苦。
那时候,每次下班到了立水桥,我都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过了这一站,我就快到家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立水桥北》这个书名时,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这个书名仿佛是我通往过去的一扇门,没有任何踌躇,记忆里有关天通苑的一切就浮现在眼前。我也会觉得作者就是“我们自己人”—她写的场景、人群和生活,就是我无比熟悉的,那也是我的所见所闻,甚至是我的亲身经历。
对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异乡人来说,房子都是绕不过的沉重话题。在北京,不知道有多少年轻人有着共同的经历,或者买不起房,或者错过了买房的最佳时机,也因此拥有了一个“北漂”的名字。
我在北京搬过10多次家,直到住在天通苑后才安稳下来。记得第一次搬家的时候,我用一个行李箱就装走了所有东西;后来搬家的次数越来越多,东西也越来越多,我不得不请搬家公司帮忙。我碰到过很多善良的搬家师傅,也碰到过将我所有的东西丢在楼下说要加钱才搬上去的师傅。
然而这些又算什么呢?在北京,什么样的年轻人都有。几个人合租一个单间的年轻人,给房东打小工睡在棚子里的年轻人……
我记得曾经和我合租过一个女生,总是笑眯眯的,一副不知愁滋味的模样。可是有一天,她突然就搬走了,找了一个半地下室住着,房租便宜一半。后来我才知道,她妈妈生病了,家里特别需要钱。
我在某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有个领导是我朋友,她也住在天通苑。她是我生活中见过的最会说笑话的人,动不动就拉着我说:“来,我给你说个好笑的事。”有一次,她说她正在为自己家的房子打官司,没说具体怎么回事儿,只说了好笑的那一段,“那时候,我老公居然说要和我离婚,不拖累我。我当时说:‘我不会和你离婚的,我一个学历史的,最瞧不起那些动不动和老公划清界限的女人。’”
很久以后,她把过去的事情写成了《立水桥北》,我才完整地知道她当时经历了什么。当时她和老公刚毕业,举两家之力贷款在天通苑买了一套二手房,却不料卷入了一场官司。当时情况很不乐观,房子很可能会被收走,首付款43万没准儿也会打水漂,在银行贷的100多万还得继续还。这对两个年轻人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但是他们没有告诉父母,就苦苦地扛着,一边工作、结婚、打官司,一边说着笑话。
我总记得她拉着我说笑话的样子,看上去没心没肺,一副从没受过苦的模样。那一幕到现在也很打动我。
我在北京碰到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我在北京有一段漫长的低谷期:换了工作,公司说好的工资不兑现;住了几年的房子,房东让搬家,其实是为了涨房租;感情也不顺……但无论半夜流泪到几点,第二天也一定会按时起床,用浸了冷水的毛巾拧干后敷敷眼睛,该干什么干什么,再难的时候也是要笑的。如果能够学会说笑话就更好了,终究是能学会的—这也许是我在北京学到的最大的本事。最后你会发现,哭着哭着,笑着笑着,一切都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