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礼拜试供暖开始,仅仅一晚,屋里就告别阴冷,早上起床容易了很多。对于北方城市,暖气片里的流水声是入冬后最美妙的声音,可以给人极大的安全感和实打实的温暖体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供暖比冬季的节气更有“冬天感”。
同供暖一样,现代城市里的人们应对冬天比过去简单了不少,再加上有了网购等科技的进步,以前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如今都能轻松解决。
头两天我妈做了西红柿炒鸡蛋,许是因为这道菜两个孩子在学校常吃,都没怎么动筷子,我母亲感慨:“以前冬天想吃点儿西红柿可没有这么简单,但凡有,连点汤儿都不会剩下。”
这是实话。
过去每年的这个时候或是更早,家里就开始自制瓶装西红柿酱了。
我这个年纪的人大概算是自制瓶装西红柿酱最后的见证人,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就越来越少有人再做。也或许是因为搬进了楼房,不似以前大杂院里集体做酱的场面,谁都看得见,真有人做也无人知晓了。
北京的西红柿酱并非现在商超、网上所见这般。大致来说,就是把西红柿装进玻璃瓶,通过蒸煮再密封的方式,做成可以长期保存的罐头,用来解决冬日北京人民饭桌上菜品单一的问题。
从前的北方冬天菜品单一,做法也粗犷,菜色多暗沉,一番熬、炒、炖下来,土豆、萝卜、大白菜都变得黑乎乎的,因此,西红柿酱的这一抹红色以及它酸甜的口味,很能勾起人的食欲。
自制西红柿酱的历史似乎比冬储大白菜还要早一些,我个人认为,其价值也远超其他过冬物资。比起对白菜、大葱等菜类单纯的捆绑、码放、晾晒,西红柿酱的制作颇具技术性和艺术性,不但实用,还有装饰功能。如果当年谁见过窗台上、床沿下、墙根边那一排排整齐划一、颜色鲜艳的西红柿酱,就知道我说的是怎样的场面。
制作西红柿酱总给人一种恢宏的气质,这种气质一部分要归功于盛装它的器皿,我印象中,所有人都只选择同一种容器——医院输液用的液体葡萄糖瓶。
西红柿酱和葡萄糖瓶是怎么被发现可以搭配在一起的,我不得而知,但我成年后回忆起这件事,总会对第一个做如此尝试的人生出巨大的钦佩。这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尝试,“西红柿酱和葡萄糖瓶”比“下雨天和巧克力”要配得多。
首先,蒸煮是当年民间最安全有效、最有可操作性的消毒杀菌法,而玻璃制品让人完全不必有器皿炸裂的忧虑。
其次,葡萄糖瓶肚大口小,装入后倾倒概率小;胶塞封闭严实,连打开都难,遑论漏气,用针管抽气后制造出了真空环境,不必担心变质,让吃进嘴里的东西变得更让人放心。
最后,一个葡萄糖瓶容量的西红柿酱刚好够三口或四口之家吃上一顿,不管是炒菜还是做汤,不欠缺,不浪费。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它解决了所有生鲜蔬菜保存的痛点,可以说是完美容器。鉴于瓶子的重要性和庞大需求量,当年可以找到葡萄糖瓶资源的人就非常吃香,如果谁家有人在医院工作,那他就得负责一整个家族和身边好友的瓶子采购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