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年龄这回事

年关一过,人们常说又长了一岁。这长一岁的各个年龄段,自有各种体味:迈向成长的喜悦,走到成熟的担当,面临衰老的感叹。

没听说有“年龄学”一事,但年龄的话题持续不断,百味纷呈。这使我想起知名作家裘山山《年龄这回事》一文所说,年龄是客观存在,却内涵丰富,它的表现形式千姿百态。山山在文中提到了“完蛋”和“残酷”这样的字眼,可见年龄这回事既温馨又锋利,只要活着,谁也回避不了。

这篇洋洋洒洒的文章深刻犀利,别具一格。她以坦率之态度解剖自己,把年龄的各类心态展示给世人。“岁月是什么?我不想说它是杀猪刀,是镰刀吧。它一茬一茬地收割你的生命,先是童年,而后青年,而后中年,而后老年,而后连根拔起。它无比锋利,不管你的稻穗是大是小,不管你的年成是好是坏,时候一到就开镰,决不手软,无一例外。”说得即透彻又风趣。

作家要告诉人们的是,在年龄问题上,要做“一粒成熟的稻谷”,宠辱不惊,坦然面对,客观理智,潇洒自如。跨入了六十岁这个人生的门槛,确有点儿“残酷”,但庆幸“没有英年早逝”;见到头发花白,满目沧桑,由帅哥变成大爷,也一点儿不伤感,反而高兴“走进了老年”;特别敬佩那些敢于重新出发的人,在人生的晚年,掉过头来做年轻时想做而没有做的事……甚至下半场比上半场打得更好,一辈子当两辈子过,不把年龄当回事。

常常看到一些作家写的书,在对自己作简介时,坦然亮出自己的出生年月,让读者知道你的经历,有助于理解你作品的内涵。但也有一些作家总羞羞答答,有意“缺席”,要让读者去猜测。看到有些公众人物就是不亮年龄,只写某年某月毕业于某某学校,让读者或观众去猜谜。在当今网络时代,真有网民像玩游戏一样不断猜来猜去。

其实,这真没啥必要。你的真实年龄即便你不说,读者也能找到:你的作品中会透露出来,例如上学、工作经历等,通过这些可以推算出来;有点儿名气的,网络可查。窃以为,与其让读者去找、去猜,还不如自己坦白交代,展现自己真诚的一面。

新近购到一本老画家韩羽写的《我读〈红楼梦〉》一书,作者自己写着“山东聊城人。1931年生。”也许有人会说,到这把年龄了,都无所谓了;而青春行将逝去,或者“徐娘半老”、临近退休,等等,有所顾忌,这也是正常的;再说年龄也是隐私,不必公诸于众,这当然是一个普通人的权利,无可非议。但你一旦步入创作领域,成为公众人物,就不一样了。你的作品摆到社会面前,成为社会的产品,公众就有权利审视和品评,不仅包括作品的内涵、优劣,也包括作者的创作经历、时代背景,等等。因为一部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遮遮羞羞说年龄,也许是“善意的谎言”,也许“聪明反被聪明误”。年龄这个事,总有真实的数字。对一个人来说,年龄是无法改变的,但也有改来改去的,弄得模糊不清的。有的年龄越改越小,让周边的人吃惊,因为一经推算,十一岁就参军(那可不是战争年代)了?有的推算,十岁刚出头就上大学(特殊优秀少年毕竟极少);当然也有因为报考等原因而改大年龄的。这在过去年龄不规范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事也是很自然的。

很赞成一种说法: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什么年龄说什么话。武汉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天才少年”因撰写癌症论文而获奖,这并不是天方夜谭。当然错不在少年,论文是他父亲弄虚作假完成的,还声称其子“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接触相关科学知识,并形成了浓厚的科研兴趣”,于是闹出了这样的国际笑话。在《活在对的年龄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很有趣:一个三十岁的男人面对交通违章处罚时跟交警说:“你现在不能处罚我!我妈还没来呢,这事情你得跟我妈说去。”作者把此称为“巨婴奇葩言行”,引人发笑。

年龄这个话题,大概还会不断说下去,因为它与每个人有关。与其说年龄的事,倒不如说观看百态世相。老朽对于年龄的态度,可以用欧阳修两句诗作结:“老去光阴速可惊。鬓华虽改心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