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翔曾在一档谈话节目中聊到自己少年时有一个好友,两个人关系很亲密。有一天好友突然失踪了,罗翔去他家探问才知道,几个人去抢劫,好友为他们望风,因而被捕入狱了。
罗翔说起这件事,既叹惋,又后怕,假如那一天好友来叫他一起去,他很难想象是什么结果——像他这种成长于小城镇,又正值懵懂年纪、涉世未深的少年,在当时的环境氛围下,很难做出其他选择。电影《更好的生活》中,一个从墨西哥偷渡到美国的非法移民,他的行为不被儿子理解,说起自己的人生,他很精妙地道出了其中的无奈:“在小城镇,人们都在做别人做过的事,找一个女人结婚,然后往北走。我也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有几个陪伴自己走过一段路,最后又因为不同的选择而分道扬镳的人,由此留下的记忆,成为不同人生阶段的一部分。这些记忆,或令人不适,或让人依恋。
美国诗人爱伦·坡年少时,希腊爆发独立战争,年轻热血的爱伦·坡想去欧洲参加义勇军,帮助希腊人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他把想法告诉了玩伴艾本奈兹,邀请他一同前往希腊参战,艾本奈兹满口答应。爱伦·坡自幼父母双亡,是被人收养长大的,这种独特经历令他内敛冷漠,想象力活跃却又讷于言辞,艾本奈兹是他最亲近信任的朋友,两个人经常在一起阅读冒险小说,聊各种心事,有着深厚的友情。
到了约定时间,艾本奈兹经过审慎考虑,意识到参加战争的危险,食言退出了,没有如约出现在爱伦·坡面前。两个人之前做的计划也沦为空谈。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因为艾本奈兹失约,他们如愿前往希腊参战,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曾对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管做过采访,询问对方的成功之道。该高管对公司的员工有过很细致的观察。他发现那些野心勃勃、工作能力非常突出,同时又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彼此的人生看似是在相伴同行——大家有着同一个老板,每天做着相同的事——实际上各自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最终形成终极淘汰。
其中一些人为了成功,心态会变得扭曲,把自己当成蜡烛一样燃烧,不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中,与他人都相互抵触、难以投合。那些从潜在竞争中胜出的人则会表现得相对理性,工作上既有所表现,同时又能保持良好的精神与心态,去维系不同的生活。马克斯·韦伯说,现代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理性化的过程。大多数人今天之所以走在正确的路上,就是受理性化之益,得以从一场场不同的“终极淘汰”中胜出。对于那些曾经在人生路上陪伴我们走过的人,也应当说一句“感谢有你同行”,因为正是他们让人知道一切都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