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学生的作文,通常情况下,教师感到满意的不会太多,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毕竟是在“学”;大部分学生写得好,不但符合要求,而且佳作多,这种情况很少见。有名机灵的学生毕业多年回忆我的教学,说有次收到我改好的作文时,发现没有分数,只在后面批了个“重写!”大吃一惊,不得不花了一个晚上重写,“得不偿失,亏大了”,以后作文时总想着那个“重写”后面的惊叹号,如见棒喝,从此再也不敢糊弄老师了。
我确实会这样,在学生作文上批个“重写!”或“重写。”——之所以不详细写评语,是因为我了解“这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他的写作状态。他的作文写得不合要求,我不能让他这样混过去;但我之所以敢于这样批,前提是我知道“这一个”能明白这两个字所表达的情绪,同时也意在向他表示:我相信你有判断力。
他平时是个有见解的人,用词准确,表达流畅,甚至还有些幽默感,可这次作文,他明明可以写得生动一些的,他明明可以把问题分析得透彻一些的。他也不是时间不够用,结果却像个“码字的”,就这么漫不经心地“糊”出800字,语焉不详,一通空话、套话……这是一次“作文”,我不想让他这样敷衍了事,我要在这里表示一下不满。但是,对一个不太敬重写作,也不太在乎自己情感表达的学生,不需要苦口婆心,我也做不到苦口婆心,我必须直接告诉他:我不满意,你得重写。
这种学生聪明,往往很清楚老师为什么要他“重写”,他未必不能写好,很可能就是态度问题。我要让他明白:这不是一次可有可无的“练习”,而是一篇表达心声的“作文”,老师想知道你打算说些什么,想知道你会怎样说,如果你只是因为要应付数理化测验或竞赛,或是认为“只要写好了交上去就行了”而漫不经心,那写作对你来说就是一种永远的负担。
看到作文上批的那个“重写!”或“重写。”他便会猜想老师的情绪(因为其实他也在意老师的情绪),他不得不重写,但他得斟酌一下如何“重写”。虽然老师没有具体的批语,但他得想一想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个人独自思考的过程,可能是记忆最深刻也最有价值的。哪怕两小时后就重写交来了,也会明显比原文要好。他有能力写好,经过这个“重写”,他以后会郑重其事,不敢怠慢。
也许有老师会认为“响鼓不用重槌敲”,这样的学生好教或“不需要教”。因为一直在所谓重点学校工作,我的观察可能有偏颇,我的做法未必能移用到另一个地方。其实,这所学校的学生未必如一些同行猜想的那样出类拔萃,不过是有条“分数线”控制,所以相对整齐一些。但很多老师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的作文能力,中考的测量评价不一定准确。看一些“普通学校”文学社社刊刊登的习作,比起名校,丝毫不逊色。也就是说,学生写作能力与“学校层次”的关系有限,教师可以有所作为。
当然,不是每个学生都适用于批“重写”这种方法。我也遇到过不少学生,不是态度问题,确实是写作能力不足,这时,绝对不能简单地只批一个“重写”,而需要启发他们注意某方面的问题,或者告知一点儿修改的意见,甚至直接给他们一些建议。比如,我会提示“把三、四两段位置对调一下,试试看”,或是“对这个事例如果再做点儿分析就‘立得住’了”,或是“这一段后面如果说个‘但是’,可能就有话说了”——有点儿基础的学生,也想把作文写好,看到这些点拨,可能会恍然大悟。